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谐音的层级
作者:付胜云 盛爱萍
关键词:谐音 语义 谐音双关 谐音寓义 层级
虽然谐音在我们的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学界对于谐音修辞的认识却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谐音修辞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即它利用的主要是语音还是语义;二,谐音修辞是不是就是谐音双关。
关于第一方面,我们认为,谐音修辞的本质是语义,它的表层是语音形式,它的“内层”是语义。什么是修辞的“内层”?“内层”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与表层形式即语音相对立的内容,即语义;一种是指大修辞格下所包含的小辞格。(倪宝元,1983)这一段我们暂且把“内层”定义为谐音修辞的内容,即语义。谐音联系的是心理表征中较复杂的语义。谐音修辞主要通过谐音联想起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
就语言符号来讲,引起主体联想的往往首先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外壳——语音形式。负载了某种意义的语音形式,刺激大脑中贮存的负载另外含义的相同语音形式,通过语音形式的相同,把不同的语义内容联系起来。这就是语音联想。(张宗正。2004:220)
可见。谐音只不过是我们联想的工具,语义才是谐音的本质。因此,谐音修辞可称为语义谐音修辞。
关于第二个方面。有些人一看到谐音现象就把它当作谐音双关,有人却认为谐音修辞并不一定是双关。如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1992:454)中指出,例(1)在黄伯荣等主编的《现代汉语》①中被分析为双关,作者则认为是谐音借代。没有关涉表里两层意思。
(1)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井冈山民歌《会师井冈第一仗》)
造成争论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辞格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分歧只能说明对同一修辞现象有不同的认识。这是认识问题,不是修辞现象本身的分歧。解决的方法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当然,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修辞现象,也会促进研究者对修辞现象的深入认识,从而发现更多的修辞规律,为最终取得一致看法奠定基础。二是由于研究者往往分不清修辞文本的层次。把多层级的修辞现象放到同一层次来处理,把不同修辞域混淆在一起,正如有人“往往把小说、喜剧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与创作这些形象的作者的叙述语言放在同一层面分析、处理,随意概括,确立辞格”(张宗正,2004:201)一样。我们认为以上例子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在于第二个原因。
本文把辞格的归纳放在相同的修辞域内考察,从说话者的角度考虑设格,认为谐音修辞可以分为两大类: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谐音寓义根据其思维操作的特点,其内层主要有谐音别解、谐音承转、谐音飞白、谐音仿拟、谐音断取、谐音换义、谐音借代等。也就是说,谐音这一大辞格中首先包含两种辞格: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谐音寓义又包含几种更小的辞格,这正是倪宝元先生“内层”的第二种意思。谐音的内层构成了一个层级体系,见下图(为解释方便及避免混淆,我们把与语音相对的叫内层,把寓义的内部叫里层)。本文重点分析的就是这第二种意思的“内层”现象。
谐音修辞的层级图:
一、谐音的内层: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
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分类的标准是根据说话者表达时的主观意图。谐音双关是言语的表达者用相同的语音形式表达表里两层意思,即既表达谐音字的意思,又表达所谐“本字”的意思。王希杰教授认为判断双关的标准是说话者是否表达了两层意思,而不是根据解读者来判定(王希杰,2006:287),这正是站在同一修辞域来判断辞格的具体体现。谐音寓义是说话者借谐音只表达了所谐“本字”具有的一层意思。下面将作具体的论述。
1、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以词语音同或音近为条件而构成的双关意义(张弓,1963)。沈谦(1997:55)认为,谐音双关指一个词语除本字所含的意义之外,同时兼有另一个同音或音相近的词语的意义。谐音双关的成立,以同一语音能够关涉眼前事物和心中情意这两方面为必要条件(陈光磊,1992)。如以下三例:
(2)风吹桃树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刘三姐》,转自吴仕文《修辞讲话》)
(3)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蛛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眉齐案,到底意难平。(《红楼梦》,曹雪芹)
(4)这也税,那也税,东也税,西也税,民国万税,万万税。(《马凡陀山歌》,袁水拍,166)例(2)中“桃、李、锣”,分别既指眼前的桃树的“桃”、李树的“李”、铜锣的“锣”,也指陶、李、罗三书生;例(3)中“玉、雪、林”,分别既指物理世界中的客观事物,也指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人;例(4)中“万税”,既表万岁之意。也反映国民政府的“万税”给人们带来的疾苦。都是一语双关,既关涉眼前事物,又兼表心中情意。
2、谐音寓义
谐音寓义也叫谐音析字。又叫借音析字(陈望道,2006:154)或拟音(刘焕辉,1997:330)。利用谐音联想,寄寓所谐本字的意义,“就是借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去代替本字的方法”(成伟钧等,1997:551),“利用同音词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幽默感的修辞方法”(刘焕辉,1997:330)。它不表达表里两层意思,不具有双关的功能。这种利用谐音,而不表示表里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我们通通把它叫做谐音寓义。如:
(5)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收拾一道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儒林外史》,引自成伟钧等《修辞通鉴》:551)
例(5),这里“鱼”只表达“余”的意义。但作者用谐音的方法,增加了审美意味,能使解读者获得解读的愉悦。如果不分修辞域,这也可以算是双关。
3、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的异同陈光磊(1992)曾指出,
谐音双关与谐音析字,都是利用词语间的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可以和谐的关系所构成的修辞方式。重心似乎都在于语音的情趣。
但谐音双关中有谐音关系的两个语音形式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能相容,而在谐音寓义中只有被联想的得那个语音形式的意义在特定上下文中才能存在。原先的语音形式只是起媒介作用,本身的意义是不起作用的。如:
(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睛。(刘禹锡《竹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