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谐音的层级

作者:付胜云 盛爱萍

词》)
  (7)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第4回)
  例(6)是谐音双关,“晴”既指实际的天气,又指“爱情”。“指物借意”“即物抒情”。而例(7)是谐音寓义——
  单单借音,仅仅是字音一方面的利用,一字之用,音之相谐,在于表达另一个同音词所具有的意义,给人以音趣上生动的感受,其魅力往往也许不及谐音双关那样深厚。(陈光磊,1992)
  上文我们对谐音修辞的内层进行了分析,但必须指出,辞格范畴是原型范畴,谐音修辞也是原型范畴。与特征范畴非此即彼的观点相反,原型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有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下文将谈到这一特点。基于原型范畴理论。我们把谐音范畴看作是是一个原型层级体系。
  
  二、谐音寓义的里层
  
  把下面这些小类的谐音辞格都叫做谐音寓义的包含格,主要是因为它们从说话者的角度都只“借同音形式来称词表意”,符合上文陈光磊(1992)提出的“单单借音”的特点。这些小类的概括主要是根据其修辞思维操作的特点。虽然在一大类之中,但它们各有其特点。
  1、谐音别解
  别解,又叫曲解,“在特定的情景中,故意对词语、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的意义,加以歪曲解释。”(成伟钧等,1997:580)谐音别解就是利用语音上的特点来曲解,是说话者故意曲解词语的意思造成的。如:
  (8)甲:你知道迷信怎么讲?
  乙:不知道。
  甲:迷信。就是不求真理,迷迷糊糊就信
  了。(引自冯广艺《汉语修辞论》)
  (9)甲:周瑜在临死的时候,仰天长叹,说了一句。
  乙:说什么?
  甲:说:“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说:季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相声《歪批三国》)
  例(8)“迷信”就借词语声音上的特点曲解为“迷迷糊糊就信”;例(9)“既”曲解为“季”,副词“何”曲解为姓氏“何”。
  2、谐音承转
  谐音承转(张宗正,2004:204)、谐音关联(段曹林,2007),吴士文也称之为同音或近音的拈连(1982:127)。谐音承转通过语音相谐,所谐本字与谐音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是同音异义词。只是借同音把谐字与所谐字连成一个整体,在修辞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如:
  (10)你是萍……凭一什么打我儿子。(《雷雨》,曹禺;转引自张宗正《理论修辞学》)
  (11)“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我说。“兄?凶多吉少!”(《黑砂》,肖克凡;转引自冯广艺《汉语修辞论》)
  (12)病人恢复了健康。畸形人成了正常人。正直的人成了政治的人。他的进步显著。他坚定的抗击了“四人帮”对他的威胁与利谤。(《歌德巴赫猜想》,徐迟;引自昊仕文《修辞讲话》)
  谐音承转或反映说话者思维的变化,如例(10)“萍”“凭”谐音相承;或反映言说者的机智,如例(11)“兄”“凶”相承;或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如例(12)“正直”“政治”相承。
  3、谐音飞白
  谐音飞白(mimesis)是借说话人语音上的缺陷,如咬字不准、方音影响等来表现说话人的特点,说话人并不借此表达两层意思,而是写作者或有意的表达者对说话对象语音缺陷的艺术运用。谐音飞白中本字与飞白字语音往往相近。可是谐音是有联想作用的,我们民族历来注重谐音的联想作用,写作者正是借用这种飞白以刻画说话者的特点,凸显说话者的形象。例如:
  (13)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过来笑道:“爱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红楼梦》,曹雪芹;引自昊仕文《修辞讲话》)
  例(13)借“爱”飞“二”,表现了湘云饶舌的特点,凸显了人物形象。
  4、谐音断取
  断取即引用词语。只截取其中一个或两个字的意义。置其余于不顾,这种修辞格叫断取。(谭永祥,1992:183)谐音断取是先将所引词语经过谐音方法生成新的词语,然后再引用新生成的词语,断取其中一个或两个字的意义来造句表意。谐音断取是借谐音联想出音同义不同的另一个字即所谐本字,然后再断取所谐字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思维操作进行了两个步骤。如:
  (14)周杨氏还是有气无力地说:“大姐那边,我一天没说上十回八回?阿泉也跟文雄说得差点儿翻了脸!陈家老的、小的,只是个一退六二五,说他们做买卖的素不结交官府……”(《三家巷》,欧阳山)
  例(14)现借“退”谐“推”。再在“一推六二五”中断取“推”字,其他的词语则失落了它的意思。
  5、谐音换义
  谐音换义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利用词语同音同形异义的条件,将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换成乙义。(成伟钧,1997)。谭永祥先生把这种情况叫做“双饰”,也有人把它叫做“歧解”或“双关”。谐音换义是谐音析字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是写作者把本来言说者没有歧义,但两方分别使用了其中一个意思的多义词排在一起使用。产生双方或一方不能正确理解其意义的现象。如:
  (15)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你们算了!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歇德巴赫猜想》。徐迟)
  例(15)学生老师都用“算了”,虽然在他们各自使用时都是单义的,一为“计算了”,一为“不要去做了,放弃吧!”但是正如谭先生所说,“同一个词语先后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就好像同一个人先后饰了两个不同的角色。”(谭永祥,1992:72)谐音换义从真实域来看,肯定使用了双关,但这种双关有点特别;从虚拟域来看,言说者都没有歧义,是单一的,因此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但连起来看两个言说者却分别使用了其中的一个意思,产生了特殊的修辞效果,因此姑且取用修辞学家对这种现象的已定名来命名。对这种现象修辞学家是有争议的,从上面不同的取名可见一斑,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特殊的谐音寓义。由此可见,寓义辞格是一个原型范畴,换义是其中的一个边缘成员。
  6、谐音借代
  谐音借代(metonymy),是在对偶中借音代替另一个词与上联或下联相对,但在文章解读时却用本来的意思去理解的一种谐音修辞方法,又叫谐音假对(段曹林,2007)。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谐音析字。它的特殊性、它的思维特点是明显的:用,又不用,十分的特别。这也可看作是寓义的一个边缘成员。这种谐音借代只出现在对联或骈句中。如:
  (16)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襞司士见访》。孟浩然)
  (1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刘禹锡)
  例(16)借“杨”代“羊”,与上联“鸡”相对;例(17)借“鸿”代“红”,与下联颜色词“白”相对,构成严谨的颜色对。但它们在解读时却用其本义“杨”“鸿”去解释。
  7、谐音仿拟
  谐音仿拟(parody)是使用仿拟的方法利用谐音的修辞方法。如:
  (18)张学良:(上)没有牙,怎么吃呢?(递假牙)这是委员长的假牙,离开客厅时。来不及带了,快送去。
  黄排长:原来是无耻之徒。怪不得两肋无肉,瘦的像个猴。(话剧《西安事变》)
  (19)膨立圆(一种丰乳产品的商标名)
  (18)“无齿之徒”就是仿“无耻之徒”,利用“齿”与“耻”谐音的特点。谐音仿拟是谐音修辞中较特殊的一种,它是介于谐音双关与谐音寓义之间的一种修辞方法。也就是说,谐音仿拟如果表达者有意利用表里两层意思就是谐音双关。如例(18),一般解读者都算作双关,因为无论从表达者还是接受者,要判定双关所在的修辞域,尤其是要判断表达者的心理状态(表达者是否关涉表里两层意思)是比较困难的。可见谐音双关与寓义一样也是一个原型范畴,有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它们是靠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ence)建立起来的。
  如果没有关涉表里两层意思,那就是谐音寓义。现在有一种仿名谐音修辞(于全有,2006)就不是双关而是寓义。如例(19),“膨立圆”仿著名歌星“彭丽嫒”之名,但并没有关涉表里两层意思。
  8、小结
  对谐音修辞特别是谐音寓义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上文只是把常见的几种寓义修辞现象排摆出来。恐怕还有利用谐音寓义的其他里层现象没有挖掘出来。但上面这些足以说明谐音寓义与谐音双关是可以建立修辞范畴的,尽管边界有点模糊(fuzzy)。这正说明修辞范畴是一个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也说明谐音修辞的层级特点构成一个连续统(continuu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