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拓扑”视角下的动态体裁研究

作者:张 滟




  提要 对于体裁类型学研究中的“体裁动态性/篇际互文性”问题,本文首先从体裁的“修辞行为性”出发,把体裁的动态性定义为体裁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偏离”现象。同时,本文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法论框架,即以模糊子集——“体裁群”——为研究范畴,建立三维“拓扑”研究框架,把不同体我放置在一系列围绕“拓扑参数”的“渐变/连续体”上进行定位和描述,从社会认知、言语语用和篇章语义层面把握体裁行为的动态性/篇际互文性。
  关键词
  体裁动态性/篇际互文性 体裁群 三维“拓扑”研究框架
  
  1.引言
  
  体裁的动态性(dynamism)、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或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Fairclough2003;武建国,秦秀白2006)是指体裁的动态演变、不同文体的交叉或“语篇中不同风格、语域或体裁特征的混合交融”(辛斌2002:15)。在汉语文体学研究中,“破体”概念对应体裁动态性:“韩(愈)以文为诗,杜(甫)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也以“通变”视角描述文体交叉现象:“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行共纪”;现代汉语文体学提出“语体跨类组合语篇”、“跨文体写作”等概念(李熙宗1997;郑庆君2006;黎运汉2004)。西方体裁研究也愈发重视体裁的动态性和篇际互文性(Berkenkotter&Huckinl995:Bazerman 2004;Flow-erdew 2004;Bhatia 2004)。
  对于体裁类型学研究这一课题,本文首先从体裁的“修辞行为性”出发,把体裁的动态性定义为体裁的本质属性,而不是“破”了“规矩”,也不是“偏离”了规矩。同时,本文提出可行性方法论框架,即以模糊子集——“体裁群”——为研究范畴,建立三维“拓扑”研究框架,把不同体裁放置在一系列围绕“拓扑参数”的“渐变/连续体”上进行定位和描述,从社会认知、言语语用和篇章语义层面把握体裁行为的动态性和篇际互文性。
  
  2.体裁行为动态性的理论基础
  
  2.1 语言的修辞行为性
  自Austin&Searl通过“言语行为”(speech act)概念沟通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以来,语言的修辞行为性,即语言与社会现实、与使用者的固有联系,语言系统同时作为现实的隐喻又作用于现实的二重功能性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通过以语言为主的象征行,为进行理论思辩、行为谋划并相互合作。象征体系使得人类社会教育、政治体系、伦理规约、宗教、商业流通等等成为可能;同时,特定文化社团的象征体系和使用象征的模式定义人们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的多重关系,使个体的“人”转化为“社会人”。“修辞意味着(人们)在社团语境中以象征手段(语言)磋商、构建理论和知识,同时构建社团凝聚和分隔”(Burke 1969:40-45)。
  同时,从新修辞的社会符号学性角度思辩语言,最小的语义单位不再是单个“言语行为”,而是“言语行为”的复合体——话语行为(discourse act)(张滟2006a:20),是发话人、主题以及受众在社会情境中的互动;话语行为是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社会逻辑学行为模式,它作为符号行为阐述并现实化社会符号学性质的“意义潜势”,在不同话语行为的持续互动过程中,社会现实得以建立、维护和发展变革。所以“作为话语的体裁”(Bhatia2004)不仅只是涵括篇章实体,不再只是“知识的容器”,篇章必然在社团语境中,通过特定词汇一语法资源构建修辞性话语语义,构建与社团知识和现实的互动。
  
  2.2 修辞社团中的体裁行为
  当我们从新修辞学的角度定义体裁,体裁作为话语即成为“社团(成员)的共同行为方式”(Miller1994:67)。任何体裁行为在话语语义层面的构建都反映行为主体的社会认知性修辞动机。“一个表述词语具有双重的内容,因为在叙述物体的性质时,它……包含了对那种物体的一种暗含的行动方案。因此起了动机(motive)的作用”(Burkel969:57)。作为话语的体裁也必然体现其修辞动机:话语主体试图通过学科性或社会机构性话语范式达成与受众的“同一”,同时通过这种范式构建自己的意义网络,参与重建“现实”。古典修辞学中“觅材取材”(invention)的概念应用于当今体裁行为,即是话语主体诉诸社团性话语范式,构建与社团现实的互动。这种社团话语范式涵括篇章词汇一语法模式所实现或体现的话语结构、话语情境、社团等级序列及互动模式、规则等。
  当体裁超越篇章实体而成为社会符号性修辞行为,我们就可以理解“社团”概念在体裁研究中的重要性了。体裁研究者,特别是以Swales和Bhatia为代表的ESP/EAP学派,通过“言语社团”(discoursecommunity)概念强调体裁行为与社会语境的密切联系。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新修辞学派的“修辞社团”(rhetorical community)(Miller 1994)概念:“修辞社团”同样构成体裁行为的社会语境,但“修辞”更强调社团不同声音的多样性,以及话语在参与和构建社团中多样声音的互动过程中的行为动态性。
  比如,各种学术体裁必然体现社团中特定学术空间序列,定位学术中心/边缘性以及可填补的空间,规约学术性话语的“逻辑、理性诉诸”,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及其思维对世界的投射角度,同时规约人们进一步的话语行为及其对社团知识框架的建构。但是,我们也看到,学术修辞社团中存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乃至归属不同等级序列的研究者,他们之间会形成社团中不同声音的互动;学术论文已经成为研究者劝说社团接纳其成员身份并参与社团互动的媒介;有限的学术论坛日益成为研究者的“争抢”阵地……而对应这些不断变化的修辞情境,体裁的动态发展和变化成为必然。
  
  3.体裁行为的动态性
  
  3.1 真实世界中的动态体裁行为
  体裁分析各学派之间尽管研究视角、路径等有所不同,但对体裁行为的“动态性”已逐渐达成共识:现实中体裁或话语行为兼具复杂、粘连和多变性,一方面,不同体裁间存在叠合与冲撞,另一方面,体裁本身可以随情境不断发展和变化。
  首先,以往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体裁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合因素。例如,商业广告、公益宣传、书/影评、项目申请、推荐信等体裁都涵括推动受众接受信息并采取相应行动的交际目的,因此各体裁必然以相应词汇一语法模式实现其劝说性修辞诉诸。同时,随着社会情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同体裁之间也在产生相互影响,特别是一些动态性、创新性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