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狂”类词新兴用法中的程度量级差异考察

作者:杨荣华




  提要 “狂、暴、巨、超”等词近几年出现了类似于程度副词的新兴用法,在网络报刊杂志中多见。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广为运用。文章以成都市高校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狂、暴、巨、超”各自所表程度的量级差异进行了客观定量研究,发现在成都高校学生群体中,“狂、暴、巨、超”四词新兴用法中有高度相同的某个量级,各自又存在一个动态量级,总体上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的程度量级差异序列:暴>狂>巨>超。
  关键词 “狂类词” 量级差异 定量研究 序列
  
  这是笔者2004年在成都随手记下的两个朋友间的对话,其中的“狂想睡”和“暴难吃”确实有点川味——辣!这是笔者第一次知道类似于“暴难吃”之类的说法。
  诸如“狂想睡”、“暴难吃”等结构中“狂”“暴”与其他成分的超常搭配,近几年已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既有研究成果,如莫莉(2002)、朱冠明(2005)、彭小川和严丽明(2006)、周娟(2006)对“狂”类词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剖析,主要探讨该结构的句法构造、功能特点、“狂”类词词义虚化等方面,而定量研究尚少。蔡冰(2007)对“狂”类词的量级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狂”类词属“极高”量级。本文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成都高校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进一步考察“狂”类词所表程度的量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 调查分析
  
  一般认为。个人语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可靠,说话人也不是“理想的说话人”,因此难以对诸如“狂想吃”中的“狂”这类词进行定量研究。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人们凭语感判断的“狂”类词语义上程度的量级差异用普通话中不同量级的词语来对应表达。从而使得对主观认识进行客观定量分析具有可操作性。
  
  1.1调查方法
  我们在2006年10月,选取了成都市高校学生和部分单位职员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成都市三所高校及一个公司: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问卷调查了学生及公司职员。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7份,有效问卷144份。在性别差异上,我们对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男、女为1:1的配额抽样调查,共调查男、女各56名。
  问卷主要涉及是否见过(“狂漂亮、超可爱、暴喜欢”等)这类说法、是否使用、使用场合、最常用哪个词、四个词在这类说法中意思是否有差别、不同语体中使用这类说法的可接受性、对这类说法的看法、上网频率等几个方面。
  
  1.2结果分析
  1.2.1总的情况
  第一,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高校学生群体中95.1%的人(137个)听过或见过“狂漂亮”等“‘狂类词’+A”说法,有70.8%(102个)的人使用这类说法,其中的71.7%的人选用“暴、超”作为“狂”类词,28.3%的人用“狂、巨”作为“狂”类词。
  第二,81.9%的人第一次知道这类说法的途径是“昕别人说的”,19.0%的人是通过网络知道的。同时上网频率每天低于或等于1次的占72.2%。
  第三,70.8%的人在日常谈话、网络交流及手机短信时使用“狂类词+A”式。没有人在书面写作中使用这类说法。使用群体中,61.9%的人最常用“超”,25.5%的人最常用“暴”。
  第四,86.9%的人凭借语感判断诸如“狂漂亮”等说法中“狂”类词的意思差不多的。
  第五,在不同语体中使用该类结构的接受性不同。在日常谈话中,93.1%的人认为完全可以或基本可以接受使用这类说法,95.1%的人认为在网络交流如聊天或手机短信等轻松语境下,完全可以或基本可以接受使用这类说法。但在正式发言中,没有人表示完全可以接受,6.9%的人认为基本可以接受,41.0%的人认为不太能接受,不能接受的占52.1%。在书面写作中,认为可接受的占3.5%,基本可接受的占16.0%,36.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而不能接受的占43.8%。
  第六,有61.8%的人对“狂类词+A”的新用法给予了中性或肯定性评价,38.2%的人对这类说法予以否定性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这类说法比较时尚,是一种追新求异的说法;表达效果比“十分/非常+A”好,适合年轻人使用;也有人认为,只要理解意思,场合适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类说法,而不一定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类说法很做作,并非时尚表达;用这种说法的人思想修养差;甚至不符合我们说话的习惯,不应该使用。
  
  2 成都高校言语社区“狂”类词的程度量级差异分析
  
  2.1程度量级差异
  “狂、暴、巨、超”在新兴用法中语义上所表程度是否有量级上的差异?目前,已有研究都认为四词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甚至认为“没有高低之分,选用哪一个一般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周娟2006)在我们调查的144人中,有86.9%的人凭个人语感也认为新兴用法中“狂、暴、巨、超”意思是差不多的,那么“狂”类词所表程度的量级是否真的完全一致呢?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由于词汇扩散的不平衡性。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狂、暴、巨、超”进入成都高校学生言语社区是不同步的。有的人不一定同时知道这四个词的新兴用法,这样就会影响量级差异定量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我们又统计分析了同时听过或见过“狂、暴、巨、超”的情况,以修正不完全知道这四个词新兴用法的分析结果,增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调查结果中。听过或者见过“狂漂亮”等说法的共31人,其中有25人认为四个词意思差不多,但程度量级还是有差别,只有细微的差别,即在顶级量级上,“狂”比“巨”程度高。这显示了同一言语社区人们在语言使用和选择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我们所考察的四个词各自呈现出了一个动态量级,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的量级序列:暴>狂>巨>超。比起那些语义上程度量级确定的程度副词如“十分”、“非常”、“特别”等来说,这种动态性体现了新兴用法中各自程度在量上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具体的语境中,由于“狂”类词语义上的多义性,使用“狂漂亮”等说法时该类词语义上的所有细节都将显现,说话人所要强调的程度深浅或要表达的意思也由听话人去琢磨,留给听话人想像的空间。增强了表达效果。同时.因为它们都具有一个高度相同的量级,因此人们在语感上认为它们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在实际使用中不会刻意去计较这种差异。但是,我们从中可窥见新词新语在言语社区的扩散过程。
  另一方面.从定量角度发现,使用频率越高,词的量级越低,程度越弱。如在成都高校学生群体中,“超”的使用频率最高,其在最低量级里占的比例最大。这也反映了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义磨损程度与使用频率一般是呈正相关的。但也有例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