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言语文化行为

作者:何 刚

渠道畅通和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保持社团成员间正常交流的可能性和方便的价值;在文化层面上,它又起着维护、巩固和强化文化设定的价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推知:当说话者意识到文化语境的存在,并激活其关联的设定时,他要说出的话一定包含着一种基于情景需要而又高于该需要的文化用意: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说这话要达到什么样的文化目的?我为什么让对方做这事?我让他做这事会导致怎样的文化解释?如果我不这样说,或.不让对方这样做。又会导致什么样的文化语境效果?比如,当Sonny Bono向在场的人们声明自己竞选市长时,首先,对他而言,参选是争取服务社会的机会,是正当的,受到文化语境鼓励的行为;第二,如果你要拉选票,又不想明确自己的目的,那是虚伪的表现,那样做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招致违反诚信的文化指控。因此,声明不仅是情景需要的.而且是受美国文化语境肯定的行为意图/用意。对文化行为而言,话语背后的文化用意是理解的核心信息。
  
  二、文化用意-文化行为的心理结构
  
  2.1 文化意态(culturally defined intentionalstates)
  要恰当地界定文化用意,离不开对文化意态的讨论。所谓文化意态,指的是共同体成员的心理状态中受文化设定约束或解释的意向性状态(简称“意态”)。按JohnR.Searle(1983,2001)对实用理性(行为理性)的讨论中关于“意向性状态”的说法.理性的抉择常常是关于在不同理由之间做出选择的活动。“意向性状态”(意态)有着典型的类似言语行为的结构和命题内容。……在语言上,它可以表现为诸如疑问、推测、允诺或命令。在心理上,它可表现为诸如信念、惧怕、欲望等等(2001:35)。在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中,文化意态虽然只占其中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但却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其它意态和行为抉择的部分。比如,汉语文化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集体优选的文化,强调的是个人对集体意志的绝对遵从,因此,在汉语文化成员的心态中,本分是重要的信念和价值观。所谓本分,就是知道自己的位置、责任、义务和活动范围,安于现状,从不超越界线,不做自己不该做事情,否则,就有非分之嫌。那么。什么是自己该做的或该说的?什么又是自己不该做不该说的?这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文化设定的。汉语文化规定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该男人做的事或说的话。女人不好随便插手或插嘴。男人也不可以和女人在公开场合有亲密的举动,否则就是轻薄、轻佻、有伤风化、伤风败俗。同样,男人说话要刚劲有力,做事要斩钉截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说话软绵绵的,做事不紧不慢,优柔寡断会被认为是娘娘腔,为众人所不齿。良心是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意态。所谓良心,就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知恩图报、符合公众的价值尺度,信口开河、背信弃义、睁着眼睛说瞎话、以怨报德、胡搅蛮缠等都是不讲良心的表现。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会为共同体所不齿的。文化特定的意态对其反面是不相容的。比如。美国文化强调求新、创新。因此,人们对守旧、吃老本是排斥的。这正好与汉语传统文化形成鲜明对照。我们有守旧和恋旧的文化意态,凡是老的:老朋友、老乡、老部下、老上级、老搭档、老相好、陈年老酒都总会令我们兴奋,而对新的东西,我们总习惯于横挑鼻子竖挑眼,年轻=不成熟、嫩蒜、毛手毛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守旧的文化意态自然要排斥求新、求异,所谓“标新立异”、“奇装异服”、“离奇”、“奇怪”、“奇谈怪论”,总之,对新奇性都心存戒心。
  
  2.2 文化用意
  文化意态在情景中的表现就是文化用意。它是语用者基于情景需要的文化考虑。首先,情境中的行为意向必须以情景前提为依据,是情境合理的一项,但是这个意向同时又受到更为重要的文化意态的作用,从而具有文化语用价值,因此,我们管它叫文化用意。比如,大年初一一大早,我的学生(王松蒿)就从山东临沂打电话来拜年。其情景意义是问候。文化价值是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问候。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例行活动(情景驱使),但是,拜年的对象选择却是有文化用意的。文化用意是语用者在情景中对文化使命的意识和反应。在特定的言语情景中,听说者(互动/会话参与者)不仅具有现实情景的身份或角色,而且具有文化的身份和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一致的、同步的,但是,也有不太一致和不同步的情况。因此,如果只顾及现实情景的需要而忽略文化语境的需要,就会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比如,我们素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信念.因此,每逢佳节时,我们总会邀请那些家不在本地的同事、同学、老乡、朋友、外国留学生到我们的家中相聚,以主人的殷勤来驱散对方的思亲之苦。按理说,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你不请他们,他们也不会怪罪于你,毕竟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家人团聚,不需要外人打扰。但是从文化亲和力角度看,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友爱、照顾是整个共同体凝聚力的源泉,而这种凝聚力又必须不断地维持、巩固和加强。因此,聚集异客并款待之,是具有深刻的文化用意的。文化用意可以分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有执行宏观文化功能的文化用意(节庆、宗教庆典、婚丧嫁娶、成人礼、祭祀等),也有执行微观文化功能的文化用意(问候、拜访、看望、请安、关怀、瞻仰、分享、奖励、探望、迎送、招待、推荐、支持等等);既有正面价值的文化用意(赞扬、歌颂、褒奖、夸耀、亲近、挽留等),也有文化反对或力图避免的一些用意(离间、讨好、进谗言、说小话、夸大、欺骗、要挟、自封、自吹、说他人坏话、煽风点火、捕风捉影、探听隐私等)。总之,文化用意是高于一般情景的、文化相关的语用意向,是言语文化行为的定义特征。
  
  2.3 文化用意的特征
  文化用意对于文化行为而言是最核心的信息。那么.怎样才能推知什么是文化用意,什么是非文化用意呢?我们发现,文化用意有三个主要特征:超情景性、映射性、倾向性。所谓超情景性,并不是指文化用意和情景毫无关系,而是说情景需要只是触发机制,文化用意不能仅仅体现情景的需要,而必须上升为文化共同体层面上的需要。拿上面举的任何一个用意来说,比如讨好可以说是情景需要的,因为有时候讨好听话者,可以令其心情愉快,说不定还会给讨好者带来某种实际好处。但是,从系统层面上说,讨好是不良的文化用意,即文化不仅不优选,反而要努力避免的用意,因为讨好某人通常会导致吹捧、胡编乱造等脱离实事的夸大性颂扬,这与诚实的文化精神背道而驰;如果此种用意大行其道,那么,整个文化共同体的利益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用意的第二特征是它的映射性。文化用意映射的是共同体核心文化设定(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其目的是要保持共同体文化理性稳定、持续、健康、有效地指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