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一MM”和“一M一M”的语义语用差异

作者:宗守云

阵阵兵刃交鸣之声不绝于耳。
  (16)太阳已升中天,光芒普照下,只见一队队手横兵刃之人四面八方地围拢上来。
  一是王祥夫的短篇小说《婚宴》,该文本主要写一父一子两个厨子受雇佣为一家准备婚宴的情景,整个文本写他们怎样细致入微地准备婚宴的情景,是典型的表现舒缓特色的情景语境,我们考察了全文,全文“一M一M”式出现了18例,而“一MM”式只有2例。兹举两例以示精细特色。
  (17)二十只鸡的鸡胗,也被这父子俩细细地剥洗了出来,颜色一下子灿烂了起来,黄黄的鸡胗上有很好看的紫蓝色条纹,一个一个地排放在案子上像是要放出光来。
  (18)这会儿呢,父子俩已经把别好的纯肉又一块一块分开,五花内切成一方一方的要下锅煮过,要做扒肉条腐乳肉方,其他部位的肉还要剁包包子和炸丸子的馅子。
  (三)“一M一M”和“一MM”的语用差异在语流中表现为,“一M一M”前后可以有较大的停顿,在书面上表现为前后都用逗号隔开,“一MM”一般情况下前后不能有较大的停顿。例如:
  (19)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
  (20)滴水成冰,于千站到全营最前列,腿上缠沙袋,着赤膊,寒风中走得汗水直淌,战士们也不示弱,许多人手裂开了道道血口,落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滴一滴。红白分明。
  (21)走进去一看,这分明酷似宏大的图书藏馆、商品储库,从底层到顶层,从东边到西边,一排一排,一层一层,一格一格,按类编号,整齐码放,数都数不清,看也看不过来,名副其实的书的海洋、书的高山。
  在书面上,“一MM”也有前后都用逗号隔开的情形,但基本上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一MM”的连用。虽然书面上被隔开,但在口头仍然不能是较大的停顿。例如:
  (22)白桦林,桉树丛,挺立的白杨,叫不上名字的灌木,由山底至山顶,红的黄的绿的树叶渐次铺展,一片片,一团团,一点点,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漫溢出秋天的韵味。
  “一MM”在语义上表现为弱次序性和弱离散性,在语用上表现为轻快和紧张,因此在语流中应该以较短的形式表现出来,前后不能有较大的停顿:“一M一M”在语义上表现为强次序性和强离散性,在语用上表现为凝重和舒缓,因此在语流中可以用较长的形式表现,前后可以有较大的停顿。
  
  三、中和与例外
  
  (一)中和
  “一MM”和“一M一M”虽然在各个层面都存在着差异,但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倾向性的,不是绝对性的规则。如果次序性和离散性是绝对的无关紧要,就一定用“一MM”,如果需要特别强调次序性和离散性,就一定用“一M一M”。但有不少情形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这使“一MM”和“一M一M”的差异得到中和,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对“一MM”和“一M一M”的选择就相对自由。例如:
  (23)仅此农民人均收入就达五六百元,很多农民因此盖起了瓦房、楼房,一步步走向富裕。
  (24)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祖义告诉笔者:俺村近两年一步一步走向富裕,人均收入超千元,邻里关系和睦,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多亏了村里自办的“半月谈”。
   例(23)和例(24)都是说走向富裕,前者用“一步步”,后者用“一步一步”。二者可以相互换用,因为两个句子在表义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已经完全中和了。
  (二)例外
  例外与中和不同,中和是在特定情况下既可以用“一MM”,又可以用“一M一M”;例外是在特定情况下,按理应该用“一MM”的,却必须用“一M一M”,或按理应该用“一M一M”的,却必须用“一MM”。例如:
  (2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辣,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按理说,既然是零星点缀,就势必是分散的,离散性很强,就应该用“一粒一粒”,而且从说话人的感受上也应该如此。但这里换成“一粒一粒”反而不合适,这是一方面是因为受韵律制约的缘故,要在音节数量上和“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保持一致,就必须用“一粒粒的明珠”,而不能用“一粒一粒的明珠”;另一方面因为这是虚拟句,是作者想象中的情形,而不是对“白花”写实,所以可以用非常规的形式表现,假如要对“白花”进行写实描述,就要用“一朵一朵”,而不能用“一朵朵”。这说明,语法中的例外往往可以在其他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
  
  四、象似性与显著度
  
  (一)象似性
  “一MM”和“一M一M”的差异可以用象似性理论解释。象似性理论认为,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沈家煊,1993)。从象似动因看,“一MM”和“一M一M”的差异并不符合重叠象似动因,倒是符合距离象似动因。重叠象似动因是基于基本式和重叠式的不同而体现出来的(张敏,1998)。对于不同的重叠式而言,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和其他象似动因。尤其是距离象似动因相关的。所谓距离象似动因。是说认知或概念上相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也相接近,也就是说,概念之间的距离跟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相对应(沈家煊,1993)。就“一MM”和“一M一M”而言,前者在语义上具有弱次序性和弱离散性特征,在语用上表现轻快和紧张,因而形式上距离较短,两个M紧密地连在一起;后者在语义上具有强次序性和强离散性特征,在语用上表现凝重和舒缓,因而形式上距离较长,两个M之间被“一”隔开。这正是距离象似动因的完好体现。
  距离象似动因也体现在其他重叠差异中。例如动词的重叠形式“VV”和“V-V”的差异,邢福义(2000)认为前者语用上是自由式,后者语用上是郑重式,徐连祥(2002)认为前者用于情急的语境、轻微随便的语境、悄悄怯怯的语境,后者用于认真郑重的语境和从容不迫的语境。这些语用差异似和“一MM”和“一M一M”之间的语用差异相近,也符合距离象似动因。
  象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但象似性究竟能管多远,似乎很难说清楚。我们认为,至少在不同重叠的差异上,象似理论是可以进行充分的解释的。
  (二)显署度
  一般情况下,“一MM”都不如“一M一M”显著,换句话说,“一MM”的显著度低,而“一M一M”显著度高。从语义上看,强次序显著于弱次序,强离散显著于弱离散。一般地,显著度越大,给人的感觉就越强烈,显著度越小,给人的感觉就越微弱,因为显著本身就是基于人的感觉而言的。换句话说,显著度越大,主观性越强,显著度越小,主观性越弱。具体到“一MM”和“一M一M”,就是:,
  这同“一MM”和“一M一M”经常出现的语法位置的倾向有关。“一MM”经常出现于定语位置,而“一M一M”经常出现于状语位置,虽然这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规则。但至少是存在着这种倾向。而用显著度和主观性的强弱似可解释这种倾向。一般地,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成分,在状语位置上主观性强,在定语位置上主观性弱。张国宪(2005)比较了“主人沏了一杯浓浓的咖啡”和“主人浓浓的沏了一杯咖啡”,发现在主观性程度等级上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这同“一MM”和“一M一M”之间的差异是一致的:“一MM”主观性弱,因此经常居于定语位置:“一M一M”主观性强,因此经常居于状语位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