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当代西方修辞受众研究
作者:温科学
观点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鼓励人们对受众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有意义、有活力的争论,促使人们对受众作了更深入的探索。
研究口、笔语修辞的学者和学生都对受众分析感兴趣。口语修辞方面关注的是演说者与听众的关系。言语交际系在20世纪的主要课程是公共演说。听众分析是这门课程的一个关注点,演说者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考察和评估想象中听众出席演讲会的信息过程。公共演说课的教科书吸收了传统的做法,鼓励演说新手确定一个能诉诸大多数听众的共同话题,了解听众的本质以便理解听众的热情,真实地使自己置身于听众之中。演说者与听众的关系决定演说的成败,因此必须具体地分析听众的性质,如听众的接受性如何?演说者与听众是什么样的关系?演说者如何通过态度、理想、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与听众连成一体?
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家和修辞学家伯克对当时流行的受众观点提出挑战,表现在他著名的“同一性”(identification)学说之中。伯克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共同立场”的观点,提出劝说发生在修辞者创造与听众之间的联系和用听众的语言说话的时候,并进一步发展共同立场论,即同一性论。同时他相信,取得共同立场的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说话者。传统上说,演说者了解听众是为了说服听众,但伯克认为,同一性过程使说者向听者学习。对他来说,劝说并不是从说者到听者的单向过程,而是一种“伦理化过程”(moralizing process),修辞者试图接近听众的行为、语词、信念时被改变。劝说并不是直线性的过程,而是一种合作活动,在活动中说者与听者“合为一体”(Burke,1950)。这就是伯克的同一性学说,这个观点在当代修辞学得到肯定,被认为是劝说的准备基础,广泛运用于研究、教学与实践之中。
在写作领域,理论家讨论写作过程中受众的影响。美国修辞学家布斯(Wayne Booth)断言,写作就象公共演说,必须考虑接受者,作出判断要根据接受者、场景和所希望得到的回应(1963:139-145)。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对受众的意识和理解能提高生产文章的质量。提醒作者与人们进行交流能使人们希望与作者交流。对作者来说,受众分析比演说的听众分析更难,因为口头修辞的听众被看作是演说者可以观察、分析、调适的稳定实体,而书面修辞文本的接受者难以预测。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家都提倡为受众而写作或写作时头脑中有受众。例如,表达主义和美学修辞并不相信受众,而是以作者为中心,以牺牲受众为代价,认为真实的纯洁的艺术家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创作。尤其是60-70年代的表达主义,把写作看作是自我发现的手段,主张作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创作文本愉悦一个时代的政治和文化。显然,当代写作领域受到20世纪美学运动和文学批评思潮的影响,鼓励作者愉悦和满足自我。而不是考虑读者对他们的作品所作出的反应。
在有关修辞情境的研究中,受众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修辞情境的研究一般都仔细讨论说写者生产修辞文本时的情境的本质,认为修辞情境延续了受众的性格和本质,迫使修辞者进入修辞情境的急需(Bitzer,1968:109-119)。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尽管在60-70年代出现,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讨论过听众在悲剧中的“净化”作用。当代的读者反应理论把读者看作是强有力的群体,研究读者与文本构成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在建构文本意义上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受众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出现在各种交际模式的研究中。交际领域的受众研究涉及说者、听者、信息与交换四个方面,其中至为关键的是对听者特点的研究。例如,大众传播学者把受众作为学科研究的核心,作为如何了解传播业、了解公共生活与大众文化的关键。早期的媒体研究把受众看作是孤立的个体,容易受到媒体的控制。到了50年代,主流的观点认为,媒体对受众发挥的影响是有限的。近年来这种观点又受到质疑,认为它低估了媒体的作用,夸大了受众的力量与自主性。同时,受众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也存在分歧。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大众对人物、事物知名度的影响,提出“预设受众”(presumedaudience)的概念,即公共人物由于意识到他们受到关注,试图预设受众的立场或对之作出反应(Webter,1997)。80-90年代,大众传播研究者认为,受众不是自然产生的实体,而是话语的社会创造。有的学者认为用经验的方式对受众进行观察、分析、描写、分类和系统化的做法值得怀疑。除此之外,当代商业与公共关系研究、民主理论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各种社会运动、选举运动的研究者无不针对受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后现代研究提出受众的社团构想,认为修辞者所运用的口、笔语并不是原生的。而是从不同社团的文本中借来的,这些社团的话语模式反过来形成了修辞者的修辞构想。在这个互动的模式中,真理、知识是通过修辞创造出来的或者是修辞的副产品,然后被固定下来,因而常常是社会的、情境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在线信息的输送和接受的修辞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议题。对于作者来说,信息可以几乎没有损耗地即刻输送到接受者,并且可视可听。对于接受者来说,他们可以即刻通过互联网作出反应。20世纪末,人们开始研究以电脑为媒介的交往,关注接受者、匿名、平等主义等议题。对于电脑化空间的受众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这种接受者远比古希腊的政治听众活跃,成为当前受众研究的一大挑战和正在开拓的领域。
三、结语
受众研究是修辞学理论家、批评家、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实践家2000多年来一直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任何修辞场合都包括受众在内,对受众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对话语的质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而修辞者的受众意识对修辞的力量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在许多领域如写作、法律、宗教、政治、娱乐和教育所取得的成功都有赖于修辞者与受众的联系。受众概念最初从出席某一特定演讲会的听众发展成为一个人们广泛感兴趣的话题,扩展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动和融合更使受众研究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课题。受众作为一个共同的话题和发展平台,对修辞思想和修辞实践来说,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