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修辞教学应以语境为纲
作者:孟建安
关键词 修辞教学 语境自觉 教学理念 教学效果 方法论原则
就现行高校现代汉语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而言,修辞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同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平行并列共处同一个层面上。虽然这样的安排未必科学,但它凸显出了修辞在整个现代汉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修辞的重要性使修辞教学成为了现代汉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修辞教学,构建什么样的修辞教学体系,怎样配置修辞教学内容等,成为摆在课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此问题,笔者主张应该坚持以语境为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基本观点是:在修辞教学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语境意识,并坚持以语境为纲的修辞教学理念,把语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修辞教学的重要支撑点;以语境为纲既是以提高修辞教学效果为目的而提出的修辞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修辞教学的方法论选择。
一、“以语境为纲”是修辞教学的指导思想
所谓语境,是指影响修辞表达与理解的语言内外因素。在修辞教学过程中,具有转化为教学手段的可能性的语境因素主要包括语言世界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语音语境、语义语境和语法语境)、语体和风格等;物理世界的时问、场合、事件、主体、对象、话题等;心理世界的情绪、心情、欲望、潜意识、心理动机、语用目的等;文化世界的地域文化、文化心理、社会心理、时代环境、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文化传统、认知背景等。因此,所谓以语境为纲,实际上就是在修辞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贯穿着语境意识,坚持以语境为中心,把语境作为统领修辞教学活动的纲目和原则。这种对以语境为纲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界定表明修辞教学体系中语境的指导作用至少指向三个不可忽视的要素,那就是教学活动或教学过程、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论。在我们看来,修辞教学活动本身就是过程,是语文教育、语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课本、教材和各种经典性文献以及为传授相关教学内容而实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是教师组织教学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坚持以语境为纲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修辞理论和修辞知识,从而提高修辞表达和理解能力以及其他语言能力。以语境为纲是种宏观策略,是实现修辞教学目的所要走的最佳途径和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所以,以语境为纲便成为提高修辞教学质量,实现修辞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以比喻教学为例,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真正吃透比喻的创拟必须是同类不喻、以相似点为基础这个基本知识点的内涵,就离不开“以语境为纲”的教学指导思想。如:“生活像一杯酒。/生活像一张网。/生活像一团麻。/生活是一个陷阱。/生活像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各例中,本体“生活”和不同的喻体“酒”、“网”、“麻”、“陷阱”、“没有返程的列车”在物理世界分别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它们之间就是依赖于一定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的。但这些相似点是如何获取的,那就要结合语境来做文章。通过语境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由于出身、地位、修养、个性、年龄、经历、兴趣、心理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用,表达主体对“酒”、“网”、“麻”、“陷阱”、“没有返程的列车”等事物的感受和认识就不同,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从而获取“浓烈”、“复杂”、“乱糟糟”等不同的相似点,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相似点把同一个本体与不同的喻体分别联系起来,从而建构出以上各不相同的比喻修辞文本。这就是把对心理、生活阅历等语境因素的分析作为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比喻建构技能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把以语境为纲作为修辞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如果不把语境分析作为教学指导思想,那么学生对相似点的理解就会显得难度较大,也就很难解释“生活”与“酒”、“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性,由此也就难以让学生接受这样的比喻文本,更难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比喻建构的基本技能。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又从何而来?
二、“以语境为纲”是一种修辞教学理念
以语境为纲是我们所倡导的一种修辞教学理念。那就是在修辞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语境意识,把修辞理论、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句式修辞、辞格修辞、语体修辞和篇章修辞等内容的教学紧密联系于动态的语境层面,把语境作为连接修辞教学各环节的重要纽带,把语境条件作为理论知识传授和修辞现象分析的重要平衡点,从而达到或实现语境自觉。这就是说,在整个修辞教学体系中,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用例的选择、教学反馈机制的建构、教学效果的评估、课堂的讲授、课后的辅导、修辞训练和作业等都要考虑到有语境因素的参与,都要自觉地把语境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都要把语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丁金国在谈到语体意识时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进入教学状态时对每篇课文、每个语言项或语言单位都应该以“语体”视角来进行审视。只有教师有了语体自觉,学生才能初步建立起“体”的意识。修辞教学中,在语境意识的培养和语境自觉的实现方面笔者也有同感,教师语境自觉的实现靠的是教师本人对语境的感悟和主动应对;而学生语境意识的培养与确立,则更多地是依赖于教师。所以,修辞教学中课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进行语境意识的训练,起到导航引路作用。语境意识、语境自觉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在进行修辞教学前内心对语境的认知程度和教学活动中对语境条件的利用程度。李如龙在《文化自觉与语言教育》中认为,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做到自知、自信和自主。笔者以为,以此来诠释语境自觉也是非常适宜的。要实现语境自觉,首先要做到自知,那就是要科学地认知语境系统,弄清语境系统的构成要素,理清语境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语境系统的建构规则。其次,要做到自信,那就是要相信语境的潜在功能对提高修辞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语境所具有的补充和省略、生成和解释、暗示和引导、创造和过滤、协调和转化、限定与选择等功能的作用。如例:“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了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已》)这句话中,如果不考虑语境因素,仅仅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出发,那么“新伤疤”也就只能就事论事地理解为“刚刚添加的伤痕”。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并以当时特定的语境作为参考框架,就会发现说话人是借用“新伤疤”委婉地暗示了“孔乙己因偷窃又挨了打”这种言外之意。这种意义的理解,靠的就是对语境因素的认知。所以,教学的过程中课任教师就应该具有非常强烈的语境意识指明“新伤疤”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究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