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小学中年级语体因素习得考察

作者:潘世松

起种树来,那时她词汇量还很少,整篇作文下来,除了互相帮助、心里特别高兴之外,文章基本是一马早川地直铺下来。按说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关键是,老师要求写400字,这使孩子有些为难。“我加了好些词儿,但还不够数,”她说,“您猜怎么着,我想了一个好主意——再种一棵树。”文章确实如此,在她的作文里,笔锋一转。又在另一个地方,开始了“种树”。女儿非常得意她的这一“聪明”之举。
  我看过、笑过后心想:别以为孩子小,在她的稚嫩的小脑瓜里也会闪现“狡黠”的火花。楮倩倩《一篇写不完的作文》
  
  (五)错别字的必然性
  我们调查湖北省武汉市、阳新县十几所小学中年级近千本作文后发现,无错别字的作文一本也没有。(注:一本作文本一般有八篇作文,少的有六篇作文。)错别字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并且具有下列特征:
  1.因为同音或近音而出现错别字,占错别字的绝大多数。如:(括号里为订正字,下同。)
  在(再)来 立及(即) 那(拿)着 加李(家里)
  百(柏)树 线目(羡慕) 眼(颜)色 纸(紫)色
  说玩(完)了 宽长(敞) 背(被)子 到出(处)
  报明(名) 望(忘)了 顺立(利) 帮住(助)
  不敢(感) 信(兴)趣 肥朱(猪) 袋(带)着
  屁鼓(股) 十(时)空岁(隧)到(道)
  争奇逗(斗)艳 一名乘(成)员
  2.形近错别字。如:
  令(今)年 中牛(午) 两外(处) 打温(湿)了
  他真乘{乖) 一牛(件)事 去现(玩)
  3.音形同近错别字。如:
  看种(中) 台(抬)起 星旗(期)天 来倒(到)
  好及(极)了 射射(谢谢) 玉栏(兰)树
  4.独创错别字:
  (叽叽)喳喳  (知)道 哠啸(告诉)
  我们认为,上述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大致有:
  1.第二、三、四、五册教科书的生字量和第五、六、七、八册词汇量猛增,而小学生有关字(词)结构、意义的知识很少,来不及消化。我国目前小学低年级只习得字音、字形,基本不习得字(词)义。
  2.汉字系统复杂,同(近)音字、近形字太多,而小学生的汉字输入、输出频率偏低、习得效果欠佳。
  3.作文时,以先习得的汉字代替后习得或尚未习得的汉字,如A组的大多数错别字。
  4.少数笔画数多的字由于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用频率较高,也会用来代替笔画数相对少些的字,如:袋(带)着 屁鼓(股) 掉(钓)虾子 看种(中)玉栏(兰)树 说玩(完)了 望(忘)了 不可思意(议)
  5.方言语音的影响导致错别字的产生。如:按溜(纽) 我心你(里)吓死了
  因武汉方言普通话“n”等于“l”而产生错别字;各(角)落 因阳新方言有的普通话“g”等于“j”而产生错别字。
  6.小学生会根据已有的汉字经验进行类推创造。如D组。
  7.没有条件或有条件但不会或不积极使用工具书。
  
  (六)词语的方言性
  受母语方言的影响,小学中年级作文,词语的方言性比较明显。如:
  阳新方言词:边下(旁边) 吃烟(抽烟) 玩子(玩)公(爷爷) 粉房子(粉刷房子) 我看到表姐在告(教)表弟做作业 做事(工作)
  武汉方言词:摔倒(摔伤)了乎 牙齿被酸倒(酸软)了 躲倒(隐藏) 别个(别人) 忙不赢(忙不过来) 把尿都wo在裤子里了(w6:sa撒) 我把(在)桶里放了水惹毛了(使……恼火) 跳沙坑(跳远) 我的包包(手提包) 汗流了(汗流浃背) 掉得大(损失惨重)
  
  (七)结构助词“的”、“地”、“得”规范运用的城乡差异性
  口头语的结构助词“de”,书面语习惯上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这样可以使书面语里的结构关系更清楚。这三个词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首次出现,都在第一册,具体情况是:“的”在第14页“送给她的好朋友”:“得”在第100页“逗得大家哈哈笑”;“地”在第118页“小公鸡不信,偷偷地跟在小鸭子后面,也下了水”。这三个词作为《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要求掌握的情况是:“的”在第一册第10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得”在第二册第17课“清晨,林中谁来得最早?”“地”作为生字,以“山”音习得,出现在第一册第16课“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结构助词“地(de)”要求小学生掌握,出现在第二册第6课的练习里,“读句子,再用‘轻轻地’说句子。”句子“春风吹。春风轻轻地吹。雪花飘。雪花轻轻地飘。”“复习三”(第三题)“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有“轻轻地”与供连线的“走过去”、“看了看”、“关上门”等结构。结构助词“地(de)”没有作为生字让小学生习得。
  “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在小学中年级作文里运用的规范程度,具有城乡差异性:城市作文里三字通用,“的”的通用频率最高;农村作文里通用频率明显偏低。如:
  1.“的”、“地”通用:游戏正在欢快的(地)玩着我依依不舍的(地)去吃饭 我看到了生气的(地)说高高兴兴的(地)拿着 我飞快的(地)跑到椅子上去不停的(地)喘气 不好意思的(地)哭了 令我最兴奋地(的)是接力赛跑了
  2.“的”、“得”通用:今天玩的(得)真高兴 我觉的(得)很丑(注:“觉得”的“得”与单独的助词“得”不完全一样。) 笑的(得)他们眼泪都流出来了妈妈得(的)pi气te别坏……
  3.“得”、“地”通用:玩地(得)可高兴了 飞快得(地)跑了起来……
  形成这种城乡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1.普通话口头语里,三个词无差别,都读“de”;书面语里,三个词差别较大,小学生不易区分;
  2.三个词中,“的”最先习得;
  3.“的”的出现频率比“地”、“得”高;
  4.三个词通用频率的高低与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成正相关;
  5.小学生习得句子时,先习得句子的主语、谓语、述语、宾语等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先习得定语,加上“的”还可以组成“的”字结构,因此,“的”与“地”、“得”通用的频率高于“地”、“得”的通用频率。
  
  (八)病句与认知能力的同步性
  病句包括句子里词语运用错误和句子成分搭配错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语用经验的获得有同步关系。(具体同步情况另撰文讨论)
  先看词语错误。包括近(同)义词运用不当、数量词的错误运用、代词指代不清等。
  1.近(同)义词运用不当。小学生认知事物遵循由粗到细的原则,近(同)义词的习得也是如此。词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