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18:杨玄感事变


  继山东王薄起仪之后,在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丽之际,杨素之子杨玄感相机起兵,在隋廷的后院烧起了一把火,给了隋朝沉重的一击。

  杨玄感,形貌酷肖其父杨素,雄伟健壮,蓄得一部好须髯。然他幼时却是很愚钝,周围人皆认为他有些痴呆,唯独杨素不以为然,对亲戚们说:“此儿不痴。”知子莫若父,杨素果然言中,到杨玄感长成后,竟是文武双全,喜读书,善骑射。

  生在官宦人家的子孙,不用担心前程,因有恩荫之法可让他们轻易的获取官位。杨素功大官也大,杨玄感靠着恩荫走进了官场。这可能是历史上少见的奇事:靠着父亲恩荫的杨玄感,居然和父亲同样是二品,上朝时站在一个队列。隋文帝如此做,自然是嘉奖杨素的一个方式,可上朝时看着看着,觉得父子同站一列,有失体统,由是当廷宣布将杨玄感降了一等。此时,杨玄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拜谢道:“没想到陛下这么宠臣,竟然在宫廷中让臣献了孝心。”这话,巧妙的挠到了隋文帝的痒处,给自己美化了形象。

  杨玄感第一次当地方官,是当郢州(今湖北钟祥)刺史。他虽是初出茅庐,却是少有的老到和有手段,到任后分布耳目,打听当地官吏的行状,无论是清廉还是贪赃,其能力如何,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后找机会一一予以当场公布。从而使得官吏们不敢有半点欺隐,在一定程度上,纯洁了郢州的官场。对此,当地民众相当敬佩,纷纷称赞他的才干。

  后转宋州刺史,到杨素过世后,杨玄感被调入中央,拜鸿胪卿,封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官居要职的杨玄感,有一点也很像他的父亲,为人骄矜,但偏爱文学,遂使天下名士竞相来往于他的门下。

  文学只是杨玄感的业余爱好,他真正的兴趣仍在政治。他从事政治,可谓得天独厚,由于父亲的功勋,杨家名满天下;由于父亲做过将帅,做过宰相,无论是武的系统,还是文的系统,在朝廷上都有一大批追随者。这些条件,本是杨玄感继续飞黄腾达的资本。可是,在混乱的朝廷氛围中,隋炀帝因办事不顺手,对周围重要人物的猜忌心越来越重。在杨素病卒不久,隋炀帝就暗中说过:“杨素即使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诛灭!”此话传出,成为杨玄感的一块大心病。他虽官高爵重,看似体面得很,其实,内心一直恐慌不已,怕大祸临头。他不甘束手待毙,欲趁着朝政紊乱,准备发动政变:废除隋炀帝,拥立隋文帝第三子杨俊之子秦王杨浩。在随从隋炀帝征伐吐谷浑时,因部队发生混乱,他考虑下手,偷袭隋炀帝的行宫。然这行动被他的叔父杨慎阻止了,理由是时机尚未成熟。

  既然时机尚未成熟,杨玄感调整了计划,积极投入隋炀帝的权力圈子中,跻身于军事最高领导层,在军队中建立他的威信,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为日后行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帮助下,他被隋炀帝接受了,并得到了这样的赞语:“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言不虚。”由是,赏物、礼遇、权柄,令人羡慕的加到了他的身上。

  时机终于降临。这个时机,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后方空虚;二是百姓苦于劳役,天下已出现乱象。时杨玄感被委以在黎阳督运粮饷,他故意拖延,希冀在前方的军队因缺少粮饷而削弱战斗力,直至被高丽军击败。隋炀帝派人来催,他的答复是:漕运的水路已被盗贼把握,粮道难以为继。

  等杨玄感从前线秘密召来其弟杨玄纵等人,便正式宣布起兵。为避免直接针对隋炀帝而树敌过众,他用了贼喊捉贼的手段,宣称带领水军的来护儿在东莱谋反,他奉密诏讨伐来护儿。由此,他带兵进入黎阳县城,关了城门大索男夫,以为壮丁;按照隋文帝时代的样式,开府置官;传移文书给周围郡县,命令立即会兵于黎阳。

  谋士李密为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兵进东北,扼住隋炀帝的归路,其粮饷断绝,复被高丽所迫,可不战而擒;中策是西取长安,据险而守,徐图天下;下策是以精锐部队,袭击洛阳,以号令四方。

  杨玄感求成心切,采取了下策。他以为拿下东都洛阳,即可取得政治象征。他挥师东向,在修武县渡河遇阻后,折道汲郡渡河。一路上,来从军者数不胜数,到达洛阳城上春门外,已众至十万多。洛阳地区的民众将杨玄感当作救星,夹道竞相献上牛酒,以示欢迎。杨玄感认定人心向己,每每誓众说:“我身为上柱国,家积巨万金,至于富贵,已无所求。今不顾破家灭族,只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民之命!”这阵阵誓言,愈发打动了天下受苦受难人之心,每日来军营投效者,竟达数千人之多。

  在外围打了些胜仗后,杨玄感将洛阳城团团围住。负责东都城防的民部尚书樊子盖,严明纪律,申颁法令,组织了守城战。两下僵持不下,而援军中的贵族子弟,如韩擒虎子韩世咢、观王杨雄子杨恭道、虞世基子虞柔、来护儿子来渊、裴蕴子裴爽等四十多人,皆向杨玄感投降。杨玄感甚喜,以为赢得了政治优势,立即将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洛阳告急,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从关中驰援。卫玄出二万人挑战,杨玄感佯败而退,卫玄实施追击,不料中了伏兵,前军尽数战殁。几天后,双方再战,兵锋刚一接触,杨玄感让部下大叫:“官军已得杨玄感!”卫玄军稍一松劲,杨玄感亲领数千骑兵冲锋,冲得对方大溃,俘虏了八千人。

  杨玄感不是个在后面指挥的人物,他力大无比,且骁勇得很,每战都亲持长矛,身先士卒,呼喊叱咤,所当者莫不惊魂失魄,不能抵挡。由此,军中将他比作项羽。他不仅善战,且擅长抚驭部队,将士感激,以死相效,从而战无不胜。

  卫玄数败,加上粮食不继,情急之下,驱众与杨玄感决战。一日之间,交锋了数十次。双方战得血流如何,尸体狼藉,忽然,杨玄感之弟杨玄挺阵亡,杨玄感军才稍微退却。在城上观战的樊子盖,趁机开了城门放出人马,杀了杨军数百人。从整个战局来说,杨玄感占了些上风,然他不能彻底打开僵局,对东都还是望“城”莫及。

  就在此时,放弃了高丽战场的隋炀帝,命令武贲郎将陈棱进攻杨玄感的根据地-黎阳;武卫将军屈突通屯兵河阳,相机渡河向洛阳进发;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发兵跟进;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从另一路进援东都。

  面对前后夹击的形势,杨玄感再次犯了战略错误,听从了谋士李子雄分兵相拒的主张,将军队一分为二,西路对付卫玄,东路对付屈突通。由于杨玄感的阻击无力,屈突通顺利渡过黄河,与卫玄、樊子盖遥相呼应,发起了大战,打得杨玄感二路军连连败退。

  眼看取得洛阳的希望已成泡影,杨玄感又听从了李子雄放弃洛阳,转而进攻长安,然后以西击东,成就霸王之业的建议。关中的杨氏家族,接连派人前来接洽,愿意作为向导。

  杨玄感进入关中,开永丰仓散粮于百姓,以争取人心。军至弘农宫(今河南灵宝),当地父老争相劝留杨玄感,要他夺取这座宫城。杨玄感同意了,可连攻三日,城不能下。宇文述的追兵迫近,杨玄感只得西去,随即布阵五十里,边战边行,却是一日三败。接着布阵于董杜原,双方进行决战,杨玄感惨遭大败。

  他领着十余骑,突围而去。在追兵的追击下,最后,仅剩下他和其弟杨积善二人。眼看大势已去,穷途末路的杨玄感不愿遭擒受辱,让杨积善杀了自己。

  杨玄感的起事,终于黄花委地。然这场起事,在隋朝后院猛烧了一把火,严重的破坏了隋炀帝的形象,在统治阶层中进一步促进了人心涣散,为隋朝长城自毁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