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17:隋末大起义
|
与残暴的秦政一样,残暴的隋政失去了起码的人心;与大起义遍布秦末一样,大起义也在隋末风起云涌;与短促的秦朝一样,短促的隋朝也是二世而亡。
两者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秦末的祸端尚与赵高有关,而隋末的苦酒则是隋炀帝一手自酿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下之乱,并非一开始就是大乱,其实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当乱萌已发,君主及其政府不能或不愿及时修补过失,这大风便毫无阻挡的刮了起来,进而啸卷成了狂飙。
有历史记载的乱,最早发生在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的正月。一天黎明时分,洛阳建国门外来了几十个人,都是和尚打扮,自称是弥勒佛。守门卫士信佛,见之恭敬相迎。不料,来人突然抢夺卫士的武器,欲冲进去。正值隋炀帝次子齐王暕带兵出巡,才敉平了这场乱事。
此后,各地有关乱事的报告渐渐多了起来。
这些乱,仅是小规模、小范围的,发起人和参加者被呼为贼、呼为盗,或啸聚山林,或闯浪江湖,尚未对政权造成重大危害。
同年六月,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尉文通发动了三千人的起义;十二月,在朱崖(今广东琼山),王万昌发动了起义。这两次起义,虽均未造成大气候,但深深刺激了隋政权。
大起义的序幕,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掀起于征高丽的前夕,掀起于山东。
隋政府征高丽,将山东作为壮丁、役夫、军饷、马匹、车牛的主要征集地之一,对此民众已不堪重负,加上洪水暴发,加上官吏侵渔,田荒乏粮……民众更是无法生存,由是“始相聚为群盗”。
既是“群盗”,可见已有燎原之势。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具规模的,当属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王薄所领导的长白山(在今山东章丘境内)起义。王薄自称“知世郎”,对天下事无所不知。他所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成为当时号召民众拒绝服役、拒绝出征高丽、拒绝隋朝统治的著名宣传品。其歌词是:“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歌的效应是巨大的,逃避徭役、逃避当兵的山东人云起响应,纷纷投效长白山军,与隋军展开了争取生存权的战斗。
接着,官宦子弟刘霸道,利用豆子卤亢(今山东惠民)历朝多“盗”的条件,在那里竖起旗帜,其众达十多万,号“阿舅贼”。
漳南(今山东武城)人孙安祖,自号将军,领数百人,入高鸡泊起义,得到同县人窦建德的帮助。
鄃(今山东夏津)地人张金称,聚众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一带)境起义。
蓨(今河北景县)地人高士达,自称东海公,聚众清河(今属河北)境起义。窦建德加入其中。
此年至翌年的起义,主要集中于山东。当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发动第二次征高丽后,起义不仅在山东得到扩展,且蔓延到江苏、河南、广东、陕西等地。各部的人数从数百、数千发展到数万、十多万。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到十二月,起义在上述各地继续蓬勃发展,并扩展到安徽、甘肃、河北等地。起义的性质有所变化,从农民最低限度的求生存,杂进了诸雄趁机经营自己的势力,谋求政治发展的成分,其显著的标志是纷纷称王称帝。如扶风人唐弼,推立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延安人刘迦论,自称皇王;离石胡人刘苗王,自称天子;鄱阳人操师乞,自称元兴王,战死后,其部将林士弘自称皇帝,利国号为楚;等等。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各地的起义军,从零星分散的状态,凝聚汇集为声势浩大、政治组织性强的大起义军。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对付隋军及隋廷,先后各自组建了政权。与此同时,隋朝内部分裂出来的军事集团,以及各地方豪强,或进而争夺天下,或守而拥众割据。在如此天下板荡、群雄逐鹿的形势下,隋朝的核心政权已成空中楼阁,到次年就土崩瓦解了。
农民起义军,以这样三支最具规模:翟让、李密领导的河南瓦岗军(参见《瓦岗寨》)。窦建德领导的河北军(参见《窦建德》)。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参见《杜伏威与辅公祏》)。
从隋政权后院起火的兵变,以这样一起最为震动:贵族杨玄感领导的起事(参见《杨玄感事变》)。
从隋政权中分化出来的军事集团,以这样三路最有影响:李渊领导的太原军事集团(参见《李渊从太原起兵》)。王世充领导的洛阳军事集团(参见《王世充》)。宇文化及领导的江都军事集团(参见《宇文化及》)。
以下简略的表一表一些二流的起义军以及军事势力:
济阴(今山东曹县西)人孟海公,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占据周桥,进而攻克曹、戴两州,自称“录事”,盛时有众三万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败于窦建德。
齐郡(今山东济南)人孟让,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揭竿。曾会合王薄长白山军,旋即转向江淮地区发展,有众十多万。败于王世充,投瓦岗军,有破洛阳外城之功,会同他部攻下回洛仓。后失败。
东海(今山东枣庄)人李子通,出于长白山军。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渡过淮水,会合杜伏威部,旋即分裂,自行为战,攻克江都,称帝,国号吴。遭辅公祏攻击,迁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占有吴越之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战败而降于先已降唐的杜伏威,后欲重新起事而被杀。
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南)人高开道,参加豆子卤亢军,在首领格谦战死后,领众转向北方。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取得北平,攻克渔阳,自称燕王。武德三年,接受唐封爵,不久,复反唐,与突厥联合,占得恒、定、幽、易等州。后因部将叛,被逼自杀。
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刘黑闼,参加瓦岗军,为王世充所俘,逃脱后率部投窦建德。在窦建德败后,他整集窦建德余部,恢复窦建德曾有过的地区。他连结突厥,称汉东王。在被唐军击败后,投奔突厥,引突厥军攻略河北、山东,复得河北。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败于唐李建成,为部将所杀。
河间景城(今河北泊头东北)人刘武周,以鹰扬府校尉身份,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和张万岁等人杀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拥众万余人。在取得突厥支持下,攻占雁门、楼烦、定襄等地,被封为“定杨”可汗,称帝。复联合突厥军,攻取太原、晋州等地,多次击败唐军。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被李世民所败,投奔突厥,后被突厥所杀。
朔方(今陕西靖边北)人梁师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以鹰扬郎将的身份在本地起兵,攻取雕阴、弘化、延安等地,称帝,国号梁。北附突厥,被封为“解事天子”。多次联结突厥攻城略地。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遭唐军进攻时,被部下所杀。
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薛世雄,任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进攻瓦岗军,在途中为窦建德所击败,退回后不久而死。
鲁郡(今山东曲阜)人徐圆朗,大业十三年(公元)攻下琅玡、东平大片土地。降李密,再降王世充,后降唐军。刘黑闼起兵反唐,他予以响应,自称鲁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战败被唐军所杀。
同州蒲城(今属陕西)人郭子和(即李子和),曾任左翊卫将军,因罪被流放。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榆林聚众杀郡丞,自称永乐王,联结突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降唐。
庐江襄安(今安徽巢县)人陈稜,任右御卫将军,曾率军镇压杜伏威,然遭惨败。隋炀帝卒后,他占据江都。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败于李子通,归依杜伏威,被杀。
河东汾阴人薛举,出任金城(今甘肃兰州)府校尉,家巨富。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自称西秦霸王,占据陇西,盛时有众十三万。后称帝,都天水(今属甘肃)。与唐军有过大战。他死后,由儿子薛仁杲继位。薛仁杲与唐军激战,兵败投降。
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李轨,任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后称帝。被唐使所擒,处死于长安。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沈法兴,为当地豪强,任吴兴郡太守。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攻克江南十多郡,自称梁王。后败于李子通,投水而死。
南朝梁皇室后裔萧铣,任罗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校尉董景珍等人起兵,推他为主,自称梁王,旋即称帝,都江陵。据有长江中游,拥众四十万。后因兵败投唐,在长安被杀。
群雄幻灭,成就了李唐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