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4期 通俗文学-乡土小说
上月,我与另外四位同事集体去了一趟某僻静小穷山村,当然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为了看望一位小女孩——由我们五人共同捐助的失学儿童。
孩子的父亲早早地就等在了村头,一见到我们,便赶紧上来询问,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有些忸怩地抓着头,看得出,是想说出一番问候的话来,但涨红了脸,也只有“欢迎”、“谢谢”等寥寥数语。
见他如此拘束,我赶忙打岔:“我们都不是外人,千万不要客气。”
孩子的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黑瘦的脸上泛起了一团红。
在路上,他一直称呼我们大哥、大姐,同事小王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起他的年龄,意在婉拒这种过于客气的称呼,我们心想:怎么得也有40多岁了,应该是比我们大的。
谁知一报岁数,把大伙给吓了一大跳,原来他只有32岁,喊我大哥,却是一点也不冤枉。
由此可见,贫穷已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很快就到了他家,房子自然破旧,几间草房,里面黑乎乎的,光线较差,于是我们坐在门口的空地上歇息。
不一会,两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女孩子拿来了开水瓶。
我问:“娟子(捐助的学生)哪里去了?”
一位孩子抢答:“姐姐上菜地了。”
“她是你们的姐姐?”
孩子的父亲在一旁代答:“是啊。”
我有些吃惊地问:“你有三个女儿?”
孩子的父亲连忙否认。
“还好,不然那么多孩子怎么养啊?”
就在我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突然瞥见他伸出的手指,我的眼睛顿时瞪得滚瓜溜圆,原来此位仁兄居然一口气生了四位千金。
大概他也看出了我们的惊诧,便解释道:“在农村没有儿子不行。”小王连忙追问:“你还要准备继续生?”
孩子的父亲憨厚地笑:“不生了,儿子总算有了。”
“孩子他娘,快把牛牛抱来。”
此时,他的声音陡然高亢了起来,使人觉得自有一种踌躇满志的豪情。
接着,他扭过脸、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蔡大哥,你是好人,下胎一定是儿子!”(他知道我的孩子是闺女)
我赶紧将头摇得拨浪鼓似的:“不要、不要,养不起、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