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成名

 




  经过近十年的奋斗,
  终于杀出一片新天地,
  随之而来的是名誉与金钱。
  1960年,武侠小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消费品之一。金庸、梁羽生已经名满天下,其他大大小小“写家”也各显神通,各据要津。
  古龙要想在“武林”中占得一席之地,必须找到自己的写法,自己的风格。否则,他只能成为武侠小说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名操作员而已。
  开始时,他没有名气,为求发表与稿费,他当过一些名家的枪手。当然,他自己明白,这只是权宜之计。
  无论如何,要拿出大量的、独特的作品,才会让人刮目相看。古龙之所以异军突起,与他的写作之快,构思之奇不无关系。人们很难想象一个人怎么能像机器一样,每天写出那么多的文字,编出那么多的故事。
  从1960年到1963年这4年间,他就写出了14部小说:《苍穹神剑》、《月异星邪》、《剑气书香》、《湘妃剑》、《剑毒梅香》、《孤星传》《失魂引》、《游侠录》、《护花铃》、《彩环曲》、《残金缺玉》、《飘香剑雨》、《剑玄录》、《剑客行》。
  这还是不完全的统计,可能还有一些漏网之鱼,无法查找。
  古龙出手迅猛,不同凡响,很快博得了台湾“四大名家”之一的称号,另三家是诸葛青云、卧龙生及司马翎。
  据说,古龙成名前有段小小的挫折。
  当时台湾的武侠小说不像现在那样,一印就是几大本,读者可以一次买来欣赏。那时候为了降低成本,一次只印四五万字,薄薄的,像地摊上的低级杂志。读者须不断地购买十几二十本,才能读完一部完整的武侠小说。
  古龙想要闯荡武林,便先写了十几万字,拿去给出版社。出版社老板一看,大为叫好,忍痛同意了古龙提出的苛刻条件:预付二十集的稿费。不想古龙领了稿费后,便渺无踪影,那篇小说的结局始终悬置,出版商看着已有的十几万字,印又不是,不印又不是,大呼上当。
  古龙因此在出版界有了恶名。有一段时间,大家不再用他的稿子。他百般无奈,只好闭门思过,埋头苦干。在被冷落中,他倒真正写出了一些好的作品,名字也开始响了起来。以至于后来,大家都知道古龙有断稿的坏毛病,但冲着他的名头,仍是有求必应。
  古龙早期的这些小说大抵带有模仿的痕迹,模仿的对象是金庸。他尚没有构成自己特殊的风格,这恐怕与他的生活条件有关。一个作家要完全靠卖文为生,难免会求量不求质。艺术创作毕竟是艺术创作,不是工业品的生产,它需要的是灵感,是沉思。即使是天才,如果不断地重复挥霍他的才华,也会有枯竭的一天。
  英国作家吉辛一生卖文为生,潦倒不遇。曾写过一本《越氏私记》,假托一位作家辛苦一生,仅能温饱,因此从不曾写过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一切都是糊口之作。到了晚年,横运飞来,忽得巨额遗产,从此过上富裕的舒适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始真正写作他心中所想要写的书,不必考虑书店老板,也不必考虑读者。
  这故事恐怕表达了文人们最高的梦想,也表达了古龙的梦想。
  不过,古龙生性挥霍,钱来即花,永无止境。所以,他仍然不得不写下去,不得不大量地为书商、为读者写下去,以满足他对生活的欲望。
  好在古龙在金钱的追逐之外,仍有精力与才情来考虑武侠小说的写作本身。他与金庸、梁羽生一一样,、断断不甘心武侠小说被视作“未流”,或只是消遣品。
  在古龙看来,武侠小说也可以达到伟大作家们创造的伟大境界。武侠作家也可以像《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老人与海》的作者一样,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有力地刻画出人性,表达出主题。使读者在悲欢感动之余,还能对世上的人与事,看得更深、更远些。
  他认为日本的现代文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既保留了自己悠久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精华。因此,他充满感情地提出,中国的武侠小说为什么不能?
  武侠小说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趣味,若能再尽量吸收其他文学作品的精华,岂非也同样能创造出一种新风格,独立的风格,让武侠小说也能在文学的领域中占一席地,让别人不能否认它的价值,让不看武侠小说的人也来看武侠小说!
  中西、古典与现代之间的溶合,这正是古龙为自己的创作找到的路子。为什么一定要划地为牢,一定要困守在传统的武侠格局中?为什么不能通过这种传统的文学类型来表达现代的思想与情感?
  大约在1965年前后,古龙一口气创作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武林外史》、《名剑风流》、《绝代双骄》等作品,标志着他的武侠写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或者说,他似乎找到了最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古龙的创作力最旺盛,想象力最丰富,胆子也最大的时候。那段时期,他什么都能写,什么都敢写。
  据他自己的评价,“那些小说虽没有十分完整的故事,也缺乏缜密的逻辑与思想,虽然荒诞,却多少有一点味。”
  “那时候写武侠小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写到哪里算哪里,为了故作惊人之笔,为了造成一种自己以为别人想不到的悬疑,往往会故意扭曲故事中人物的性格,使得故事本身也脱离了它的范围。”
  不管怎样,经过三四年的摸索,古龙终于写出了他自己的作品,就像禅师对他的门徒所言:“你终于找到了你自己!”
  《绝代双骄》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一部,时至今日,它也已成为古龙的代表作之一。它的故事是典型的古龙式的,它的人物也是古龙式的人物。整部小说以一个阴毒的陷阱为背景,在谜一样的气氛中展开情节。移花宫主设计杀死江枫夫妇,又领养了他们留下的双胞胎中的一个,而把另一个留给了江枫的结拜兄弟燕南天,为的是日后让这对同胞兄弟自相残杀。
  在这部小说中,古龙奉献给读者一个难忘的人物——江小鱼。在六十年代,武侠小说中的男主角大抵为正气凛然的英雄,像江小鱼这样的男主角,实在是个异数。他的行为变化多端,一会儿是君子,一会儿是小人。、他的内心又似乎充满矛盾,没有谁能够完全理解他,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完全了解自己。
  另外一部《名剑风流》也笔力不弱。小说写得是少年俞佩玉的成长历程,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似乎注入了古龙自己的辛酸经历,读来非常感人。尤其是描写了一个真假颠倒的复杂世界,以及一个个谜一般的假面人物,表达了古龙内心深处很深的悲观情怀,特别引人深思。
  经过将近十年的奋斗,古龙终于杀出了一片新天地。随之而来的是名誉与金钱。
  曾经饱尝贫困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他从台北郊区的小镇搬到了台北市,住进了用他的稿费换来的豪华住宅。
  二层高的华宅、布置得极为考究。他的家人住在楼下,他自己则占领了楼上一层。在这一层的自由天地中,他随心所欲,以文字编织他心中的瑰丽想象,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纭。
  他到处搜罗各种佳肴琼酿。打开他家中能发现一些在台北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的酒,不知他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他书房的墙壁上,挂满了朋友送他的字画。也有时髦的HIFI唱机。电视机、录像机、电子游戏机和西洋飞镖之类的玩意。
  他为书商们写书,也为报刊提供连载的武侠小说。
  他大把大把地挣钱,又大把大把地花钱,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龙的写作没有计划,没有规则,兴之所至,毫不在乎。拖槁的恶习总是改不了,往往拿了出版社的钱,却不按时交稿。在报纸上连载,也是这样,害得报纸编辑叫苦连天,只好请人代笔。
  香港作家倪匡就替古龙代过笔,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活脱脱是古龙笔法。有一次,古龙断稿二十多天,全由倪匡代写,没有一个读者发现其中奥妙。
  据说,香港一家报馆请了古龙写槁,不料,古龙写到一半又“插蜡烛”,又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报馆老板恳请倪匡捉刀,怕倪匡不答应,特别强调:“我们专诚请倪匡先生写稿,补古龙的小说,稿费跟古龙一样。”
  老板的意思是古龙的稿费已很高了,与古龙“一样”应当不算亏待您倪匡了。
  倪匡听后哈哈大笑:“我没有兴趣捉刀,同时也想让你知道,我的稿费一向比古龙高。”
  另一则关于古龙断稿的趣事,是燕青先生亲眼所见并形诸文字的。
  燕青说他有一次亲眼见到香港某出版商在席间大骂古龙,因为古龙拿了钱却不交稿。古龙默默地听着出版商发完脾气,便凑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出版商像催了眠似的,拿出支票簿来,写了一张四万元台市的支票给他。古龙说了一声晚安,便把支票塞在袋里走了。
  古龙走后,出版商对燕青说:“我敢打赌,明天晚上,古龙口袋里剩不了一千元台市!”
  在当时,四万元台市绝对是大数目,在台中台南的乡村地带,能买到一间很像样的房子。古龙有本事在一天之内将这笔钱花完,而且是花在吃喝玩乐上。
  有意思的是,燕青又提到:
  这位出版商是有名的铁算盘,古龙拿了钱不交稿,还能只在耳边说几句话,便使他服服帖帖写支票,难道古龙真有催眠术?非也,非也!铁算盘甘愿张着眼睛吃亏,是因为古龙的小说销数多,是一只会产金蛋的天鹅。那个出版商恐怕这只天鹅飞走了,所以有求必应。
  看来,名为利之本这句话,是万万不错的。尤其在商业社会中,作家的名字也同商标一样,一旦被创为“名牌”,就会有神奇的商业效应。
  这对于作家而言,幸那?还是不幸?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