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后现代语境下的书法形态

作者:胡 泊




  目前对后现代(postmodern)的理解,即使在西方学界,也是众说纷纭。借用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中的论述,后现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界说:一、后现代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的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的指称,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二、后现代是一种普遍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被总结为碎片、平面、拼贴、挪用、戏拟、无深度、反总体、去中心……三、后现代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各种哲学流派思想的总结,表现为解构、差异、替补、断裂性、游牧性、非宏大叙事……因此,可以说后现代(postmodern)之“后”(post)具有两个相关的特性,它既是一种时间上的划分(现代之后),也是一种“后”(现代)的思维和美学风格,表现出与现代的理论、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的决裂。
  如果说用后现代所蕴涵的上面两个特点:时间和思维、美学风格,来对照并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现象以及中国书法,那么我们首先要阐释的是中国到底有没有后现代。从历史维度,即线性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还未达到现代,何谈后现代?但如果从全球共时维度上看,向世界开放的中国已经布满后现代景观。因为不管愿不愿意,全球性的跨国资本、网络媒体、科技文化的交流已经使中国处于一个全球性的后现代空间之中。商品生产带来了统一价值观的破碎,带来了大众文化的繁盛,带来了无深度的精神消费。电脑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并不发达的中国商品社会,消费着发达的商品社会的精神资源。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从生活方式到生活态度,从人生到艺术,不难看到后现代思维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书法现实语境出发,以传统书法形态为基准,分析和阐述后现代语境下,书法形态的嬗变。对后现代书法形态作一个美学风格和思维方式上的界说。
  
  一、以汉字为中心的传统书法文化
  
  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是由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日常书写、诗文歌赋、书法艺术)组成,把它们凝聚起来的核心是汉字。而汉字在传统书法文化中,自身又蕴涵着三种相互联系的价值角度(汉字的造型形象、汉字的表义功能、以及在此之上的艺术性书写)。对汉字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就会看到书法艺术在文化整体中的意义。
  一是,作为造型之美的汉字。中国汉字肇始就以象形类物为主,《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种以类象形的汉字结构,就逐渐形成了以后方块汉字的结构形态。点、横、竖、挑、撇、捺,形态多样,具有一种堂堂正正的建筑美。中国最初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就蕴涵在这些字形里面了。“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①
  二是,作为表义的功能汉字。从小到日常书写、科考记言、对联偈语、诗词歌赋,大到碑版匾额、典章制度,在一代一代的历史延续中,传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是,作为书艺形式的汉字。A、在汉字形、义基础上,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的积淀下,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书之美。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表达了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负载着丰蕴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追求。书法的线之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宇宙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的流动正对应了书法线的流动。气之流行而成物,线之流动而成字。“宇宙以气之流动而成,书法以线之流动而成,宇宙一大书法,书法一小宇宙。”②B、除了体现宇宙的精神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汉末魏晋以来,书法之美就成为表现士大夫个性和风采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的内在主体生命的真正显现和投影。气质、才思、境界、品位都在这些内在的精神之内,“故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③形成中国传统的“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之说,“心为人之帅,心正则人正矣。笔为书之充,笔正则书正矣。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夫经卦皆心画也,书法乃传也。”④“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⑤我们可以从魏晋书法作品中,体会到一个飘逸流畅、优游超脱的晋人风度,而在唐人的楷书中能体会到一个法度严整的世界。故而,刘熙载《艺概》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⑥因此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就以优美线条字形和典雅诗文内容折服了千百年来万千文人,不仅被帝王钦定为经典,而且成为士人们审美追求的理想典范。在孙过庭《书谱》里,是这样赞叹王羲之书法的:“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⑦因此可以说在传统书法中,以汉字为载体的传统书法,形成了以汉字造型、汉字意义内蕴以及在这两者之上的艺术家个人性情与道的抒写。而这三面都汇集到中国独有的汉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书法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追求。
  
  二、传统书法文化的嬗变
  
  如果说在“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动中,书法是唯一不被触动的角落,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书法形态。然而文人科考取仕的废除,“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建国后汉字简化运动以及对现代新式学堂和教育方式的确立,中国古典文化的历史土壤已不复存在,书写工具也从毛笔变为钢笔到电脑,这一切都导致了在深层文化心理方面以及书法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从80年代起,已逐渐融入全球化、进入到世界艺术运动中的中国文化,对书法形态的改变已是时代所需。“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⑧传统书法形态要改变,汉字便首当其冲。可以说一切与书法有关的后现代的创变,都是或远或近的与汉字有关。自国内1981年第5期《书法研究》上编辑发表了姜澄清《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认为书法载体的文字形体是远离了现实事物的形式和结构,文字“不过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哪有什么‘形象’呢?”⑨的时候开始,汉字就此走向了一个不断被解构的过程。既然汉字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而已,我们用汉字进行书法创作,自然也就可以用文字进行绘画。“符号的呈现,意味着文化的呈现;符号的批判,就是文化的批判;而符号的重组,也就是文化的重组。”{10}拓展汉字书写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寻找当下书法文化新的表现形态,成为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中国书法要在当代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使人在这些作品面前感受到全新的文化心理体验。因为中国书法传统太强大,在拥有了太多的惰性的思维里,要想改变书法传统的形态,契合当下人的生活要求,就必须用一些新的激烈的形态表现出来。以此对书法文化的价值与观念体系,产生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乃至破坏力。“现代艺术的发展,要求艺术家用自己的文化体验,赋予艺术形式以真正的负载。只有解决了这个前提,才能谈得上书法与当代文化发生深层的联系。反之,则只是表层上的影响而已。”{11}“书法,作为视觉形式能够负载多向的现代文化心理变化时……或许只有达到这一步,书法才会真正能够以自己的存在而代言于当代文化。”{12}而此时,作为后现代理论核心思想的解构,就成为书法界用来打破以汉字书写为核心文化体系最为直接有效的理论思维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