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一语文的学段衔接
作者:鄢淑云
高中语文相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跨越性是很大的。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中考对拼音没什么要求,试卷第一题,只要求学生根据拼音填空,往往是送分的,因此学生对拼音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像“脂(zhi)肪、挑剔(ti)、倔(jue)强”这样常见的词语学生经常读错,到了高中尽管老师开始纠正错音,但十几年的习惯读法要在短时间内纠正谈何容易!在我校的第一次月考中,不少学生谈到拼音时觉得旧习难改。纠正一个读音容易,但要纠正一种习惯怎一个“难”字了得!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成语的涉及也有限,平时小考只是考写法,很少考用法,2008年的中考甚至没有涉及到成语。而到了高中对成语的运用判断正误是必考的,且有相当难度。如“粉墨登场、炙手可热、趋之若鹜”这样的成语学生就算在初中学过到了高中依然不懂运用,一方面是初中老师没讲过,另一方面,办刊、电视等传播媒体的误用也误导了学生。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相对简单。对文言文阅读也不算高。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题型上看,中考语文试卷只有4道选样题,而高中试卷上却有14道选择题。这一点也让学生感觉措手不及。
鄂教版的初中语文对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要求很高,高中与初中虽有不同,但还不至于让学生感觉突兀。因此这两方面的衔接在本文中我不会提及。
衔接难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该如何解决呢?
我教高一时,办公室里没有一个老师教过初中,因此依靠同事是不切实际的,于是在做衔接工作的时候,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我的尝试是成功的。长期在河里摸索,我终于搭建了一座桥梁,我的学生顺利地从初中过渡到了高中。
态度决定一切。高中教师应消除学生因衔接困难而形成的不良心理,还应让学生知道某一教学内容高初中的目标要求有何不同,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方向。
熟“读”生巧。学生拼音犯错,我便把易错的音打印出来,每个星期抽一个早自习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有的时候我故意在课堂上读错几个音,对能够指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表扬,还要加素质学分;每个星期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在家里看《湖北经视》的“经视直播”,对在收看过程中发现错音的同学,老师张榜表扬,加双倍素质学分。很快学生学拼音的积极性有了,错误自然就少了。
熟“做”生巧。对学生容易犯错误的成语老师先挑出来,并把这些错误分类(这方面的资料多,老师容易找),并叮嘱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辛苦一点,把试卷或者作业本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打印在一张纸上再发给学生做,第一遍允许学生看笔记,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一个星期后考第二遍不允许学生看笔记,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运用错误的成语的症结所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循序渐进。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目无从下手,教师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刚好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全部是诗歌,且古今中外都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从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表现手法等方面来鉴赏诗歌,当学生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时候再让学生鉴赏一些浅显的诗歌,如冰心的《墙角的花》,鲁迅的《人与时》等。一段时间后再拿稍难题让学生一试身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高一语文读本上的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重耳之亡》、《齐桓公求管仲》不仅是名篇,而且有很强的趣味性,于是我把电视剧《东周列国》的与之有关的片段下载下来让学生先看一遍,学生由此知道了“黄泉见母”、“介子推与清明节”、“退避三舍”、“管鲍之交”的知识。看完电视的学生读原文的兴趣就上来了,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在讲解读本文言文时,有意识地把其中的知识点和课本文言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当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凝练生动的时候,教师会欣喜地发现要学生背书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了,当学生有兴趣读书背书时,离学好文言文就不远了。
“上下而求索”的确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最甜美。一句话,教师搭桥,学生过桥;学生发展,教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