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普通话学习中的上声变调问题

作者:孔 瑛




  普通话上声音节的调值为,由于其降升的曲折调型,加之音长较长,导致其在语流过程中不可能把调型发得很完整。便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变调。正因为如此,上声及上声变调的已成为了普通话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现有各教材的基本观点,关于上声变调的问题,似乎已成定论。根据语流音变的基本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谈谈在上声变调的学习中应重点把握的三个方面问题。
  
  一、两个音节中的前一个上声音节的变调
  
  两个音节相连的上声变调,若最后一个音节也为上声,可暂时看作其不在语流过程中,故不引起变调,(下同)这种变调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上声加上声  即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上声音节发生变调,读成阳平的调值,即,第二个音节可以看作不变调。如:
  勇敢 转眼 总管 雨果 虎骨 洗脸 土改
  理想 美好 党委 厂长 总理 组长 雨伞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普通话口语教材对两个上声相连的前一个上声的变调情况认识基本趋同,即认同前一个上声变调读成的调值,在实际的学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变调,大家可以用词语对比进行变调的学习。例如,“百米”和“白米”对比、“土改”和“涂改”对比等,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很自然也很容易地就能够理解和接受。
  在学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理解变调是概念。“变调”即调值的改变,而不是调类的改变,前一个上声音节所改变的只是调值,从变读为,普通话中“阳平的调值是”和“上声音节变读为”,但它们的调值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应该纠正“上上相连,前上变阳平”这种认识。
  
  2、上声加非上
  即上声音节的后面与阴平或阳平或去声相连。上声读成半上的调值,即[21]或[211]如:
  (1)上声加阴平
  语音 小说 满天 感恩 导师 体贴 打听
  管家 展开 老公 主张 曙光 雪花 委托
  (2)上声加阳平
  理财 眼馋 党员 朴实 赏识 祖国 朗读
  语言 导游 老人 理由 演员 整齐 署名
  (3)上声加去声
  碗筷 找事 转会 感谢 忍受 导购 反射
  语气 许诺 准备 理事 体会 体恤 处置
  3、上声加轻声
  即上声音节后接轻声“音节+”这种组合的变调分为两种情况:
  (1)上声音节后接本调不是上声的轻声音节。上声音节变读为[21]或[211]。如:
  好的 老了 满了 斧头 准头 找头 老婆
  晚上 老实 宝贝 里头 尾巴 我们 你们
  (2)上声音节后接本调是上声的轻声音节。上声音节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①上声音节变读为[21]或[211]。如:
  鼓捣 里脊 姐姐 奶奶 姥姥 婶婶 痒痒
  椅子 矮子 本子 抖搂 显摆 耳朵 马虎
  ②上声音节变读为(35]。如:
  老鼠 老虎 指甲 小鬼 可以 想起 水里
  眼里 嘴里 哪里 想想 管管 舔舔 走走
  (1)组的变调是比较自然的,也比较容易理解,其实运用的就是“上声+非上”的变调规律。(2)组的变调比较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感到它是最不容易把握的。很多学生只是凭语感进行变调。方言区的学生大多缺乏普通话的语感,所以对这种组合的变调感到很难把握。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例子做简单地讲解,学生在实际运用时肯定缺乏可操作性,变调时也只能凭感觉了。教师只要把第(2)组从词语的组合上给学生作一个比较理性的理论分析,变调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在变调的实际运用时也会有极大的可操作性。
  从①的变调情况来看,它的变调规律应该是“上声加非上,上声变半上”,从②的变调情况来看,它的变调规律应该是“上声加上声,前上变[35]”。它们都是轻声,本调又都是上声,为什么变调情况却迥然不同呢?这与轻声音节在词语中的性质与地位有关,即与词语的语素组成有关。
  (2)组的词语组成分析:
  ①“椅子、矮子、本子”等中的“子”为后缀。意义已经虚化。从语素在词语中所起的作用来看。“耳朵”前一个语素为表义语素,后一个则为别义语素,后一个语素已经在词语发展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词义,在词语中已经没有了具体明确的意义。“显摆、抖搂”中的前一个语素很明显也是表义语素,后一个语素也可以看作是别义语素,它们的词义基本上是由第一个语素来传递的。“马虎”所表达的意义和“马”与“虎”都没有任何的联系,它的异形词为“马糊”。“姐姐、奶奶、姥姥、婶婶、宝宝、痒痒”为叠音语素,第二个叠音音节的地位是附属的,在北京口语或其它方言中它们都能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并且也表示同样的意义。现在很多孩子的乳名。如“凯凯、小小、点点、渺渺、宝宝”等,也都是叠音语素,他们的家长在表示亲昵时往往用一个音节来称呼。所以,它们的变调都是一样的。即“上声变[21]或[2l1]”。这类词语的组成大多数以第一个音节为主,轻声音节在词语中大多为虚化的语素。所以,轻声音节可以被看作“非上”来处理。
  ②“老鼠、老虎”中的“老”为前缀,表义基本是由第二个音节来完成的。“指甲”为前偏后正的偏正式词语,“想起、水里、雨里、眼里、嘴里、哪里”等的组成是一致的,第二个音节对第一个音节有限定作用,不等于“想起”、“水”不等于“水里”。“想想、管管、舔舔”等为动词的重叠形式,它们和叠音名词是不同的。所以,此类词语的变调应为“上声变[35]”。这类词语的组成特点是第二个音节在词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要么为表义语素,要么为限定性的表义语素。所以,轻声音节不能被看成“非上”了。当然,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而且,几乎所有的语音规律都是有例外的。如“法子”受北京口语的影响,“法”大多读为[35]。“鼓捣、里脊”等也并不因为第二个音节的作用而读为[35]的调值。
  
  二、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也应该是“上声变调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它同样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三个上声相连时前两个上声的变调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词语的语意确定词语内部的语义停顿,然后再进行变调。根据词语内帮的语义停顿,三个上声音节的变调可分为两种:
  
  1、(上加上)加上
  即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内部的语义停顿在第二个上声音节后。这种双单格形式的变调情况为,前两个上声都变成[35]的调值。如:
  虎骨酒 展览馆 管理组 理想美 勇敢者
  洗脚水 洗澡水 手写体 管理法 领导好
  此类上声相连按照其内部语义,应该先把前两个上声音节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上声加上声”,前上变[35]的变调规律,第一个上声音节应该读为[35]的调值。当第二个音节与第三个音节连读时,又成了两个上声相连的情况,根据同样的规律,第二个上声音节在变调后也读为[35]的调值。
  
  2、上加(上加上)
  即后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内部的语义停顿在第一个上声音节后。这种“单双格”形式的变调情况为第一个上声音节变读为[21]或[211]的调值,第二个上声音节变读为[35]的调值。如:
  厂党委 纸老虎 好总理 纸雨伞 小拇指
  小老虎 老总管 有理想 很古老 柳厂长
  此类上声相连,按照其内部语义,首先应该把后两个上声音节看成一个整体根据“上声加上声,前上变[35]”,第二个上声音节变读为[35]的调值。当第一个音节与变调后的第二个音节(已变读为非上的调值[35]连读时,则变成了上声和非上相连的形式,根据其变调规律,第一个上声自然就变读为半上的调值[21]或[211]。
  这种连调形式和前一形式是不同的,若简单认为它们的变调规律一致,不仅不符合普通话的语感。而且有时也会使表达效果受损甚至产生歧义。如“好总理”,在柯岩的长诗《周总理,您在哪里》中,“好”读为[211]的调值才能够把对总理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若读成了[35]这么一个上扬的调值。不仅不能表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甚至还会给人一种“戏谑”的感觉。
  
  三、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
  
  四个及多个上声音节相连,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来,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如:“理想美好”可划分为“理想”和“美好”,根据“上声加上声,前上变[35]“理”和“美”都变读为“[35]”,的调值,当“想”与变调后的“美”连读时,根据“上声加非上,上声变读为“[21]或[211]”;再如:“小展览馆”可划分为“小”和“展览馆”,展览馆,又可以继续划分为“展览”和“馆”。多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应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