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
作者:曹 鹃
有人说,当今时代我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阅读速度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事实上笔者认为也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瞬息万变的社会来说,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首要条件是必须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能力哪里来,靠培养。其实早在上个世纪R0年代,就有人提出学生到学校里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里的第二个“学习”即我们所指的学习的能力。
虽然我们早就意识到了应该改变语文教学观念,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似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广大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依然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分析惟恐不全,讲解惟恐不深,练习惟恐太少。教学环境的封闭,教育观念的陈旧,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学生学语文的少、写的少、生活少、思维训练少;教学进度慢、学生知识积累慢、智力开发慢、能力增长慢:教师教法差、学生学法差、教学质量差、教师与学生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头却事倍功半。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教法呢?
一、更新观念,注重角色的调整
经常在办公室听到这样的抱怨,一节课下来,上课的老师一进办公室就懊丧地说:“准备了这么久,结果学生没有配合,好好的一堂课上成这样……”在这里教师似乎变成了演员,而且是主角。上公开课似乎都是为教师们而设的,而学生则成了配合演出的角色。至于这节课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了多少,关心的人并不多。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教师长期形成的旧有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较多重视那些教的问题而忽略学生学,较多重视教法而较少重视学法,较多重视“学会”而较少重视“会学”,较多重视学生听讲领会而较少重视学生多思多疑……这些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被牵着鼻子走,学习的乐趣没有了,创新的意识也没有了。学生成了装灌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转变自己的观念。换个角色来上课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学习的主人。将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置于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之中。教师则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到导而不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权利,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将是大有益处的。
观念一变天地新。只有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意识,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正常进行,才能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观念不更新,教育改革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需要的是从点滴做起,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意识。但愿今后再也不要听到“学生没有配合好”之类的话了。
二、重视“读”的训练
与传统的教学理论相比,当前教育观更注重学生“读”的训练,这是因为我们已充分意识到“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作用:读可益智、读可审美、读可怡情、读更可以发展语言能力。在教学中把学生带人读的天地,认识世界,发展身心,其作用不可低估。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好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过去那种婆婆妈妈式的问答讲解,运用各种读的手段,如:齐读、自由读、默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优美意境和写作手法。以读代讲或从读促悟。以教学《革命烈士诗二首》为例:当教学“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一句时,如果单单靠讲解分析“。”在这里的好处,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如果要求学生与“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一句反复对照朗读,无须教师多讲,便能使学生悟出加上“,”时,这一句有如警言,字字铿锵有声,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寻珠探宝的习惯。同时在读——感悟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兴趣。
三、培养“说”的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问答”的形式,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提问讲解。学生说的机会很少。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呢?在课堂上让他们在唇枪舌剑、高潮迭起或是大胆质疑、侃侃而谈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学的知识少了怎么办?五年制小学阶段有近三百篇,六年制还不止。这么多篇课文,每篇只要讲清两、三个重要的点就够可观的了,何况还有识字、学词、学句、读写例话和基础训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准备,切实做到“精讲。”“讲”要讲在点子上,讲在要害处。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张扬的个性,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逐步获得将来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四、改变课外作业内容
张志公曾说过:“每个有文化的,能说能写的成年人如果仔细看一下自己的语文能力,他将发现他认识的字、掌握的词、成语、谚语等等,能够熟练运用的表达形式,相当不小的一部分不是从语文课中、从学校里,而是从别的学科中,从自己的阅读活动中,从社会生活里的接触和实践中学到的。他还将发现,他说话的习惯和能力,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写东西的习惯和能力之中……大都能从语文课堂以外的其他接触的活动中找到对他有影响、起过作用的来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楚,你所教的学生也许将来不是文学家、语言学家,不是研究汉语言的专门人才,但是他却是一个必须走向社会的人,他必须获得基本的语言能力。而我们的课外作业所要达到的目的也一样。那种机械的重复练习,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造就考试的“高手”,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无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无法使学生有自觉更新知识,获取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而另一种现象,因为要“减负”而完全没有课外作业。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们能不能换一种学生乐于接受,而对他们提高语文能力又有很大帮助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呢?
关于课外阅读作业:
家长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是一个教师教,我的孩子作文水平怎么这么差?其实稍做调查便不难发现,这与孩子的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阅读量大的孩子不仅仅在作文,在其它各项语文能力中也明显强于同龄的其他孩子。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的经历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教师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书读的多了,见识多了,视野开阔了,书中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就会化为他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部分。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仅能为学生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写作知识,而且可以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
当然布置课外阅读,教师应当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帮助。比如:推荐优秀读物,指导阅读……
关于语文活动作业:
比如:手抄报、演讲比赛、文学社、广播站、社会调查与实践……上述的这些活动。由于带有较多的语文性,语文教师完全可以主动出击。精心策划,占领这些阵地。使之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举办这些活动时,应避免办成个别的活动,应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来参与,并对弱者进行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精神。
课外作业的布置既要做到量度合适,又应做到劳而有获发挥最大的作用,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语文,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须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我想。也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