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庄子》里的寓言故事趣读
作者:马启俊
例如《庄子·则阳》中触国与蛮国交战的寓言故事就很有趣:“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只小小的蜗牛的两个小小的触角上竟然居住着两个小小的国家,而这两个小小的国家又仅仅为了那么小小的一点土地而殊死争战,结果竟然是“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读来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叹为观止,庄子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也真的是无人能及。“蜗”“触”“蛮”这些小而又小的虫子的隐秘世界被庄子放大了,并借用来构拟成了一个神秘而又奇妙的童话王国。真的充满了构思的奇特意味和浪漫的文学色彩。
蛮触交争,在人类看来,是很可笑的、不值得一提的区区小事,但是《庄子》用这个生动精彩的寓言作品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无疑是深刻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所以这个寓言故事成了后人经常引用的典故。而大量相关的典故词语也因此而逐步产生和流传。用来表示因细小的事情和微薄的利益而引起的争端,同时也表示蝇头微利、细小境地等意义。笔者从《汉语典故词典》(马君骅等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搜集到的相关典故词语确实数量很多,共有二十五条;语言形式也是多样化的,从两字、三字到四字的都有。可以说这在因《庄子》寓言而产生和流传的典故词语中是不多见的,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笔者现列举“蛮触交争”的典故词语及其在古代诗词、散文、戏剧中的用例如下,以供读者参考引用和反思警醒:
蛮触:如宋苏轼《与正辅表兄游白水山》: “永辞角上两蛮触,一洗胸中九云梦。”明吴承恩《题沈青门寄画海棠用东坡定惠院韵》,“一枝戏插锦筝旁,万事悠悠付蛮触。”
蜗角:如南朝梁沈约《细言应令》:“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
蜗战:如宋朱敦儒《聒龙谣》:“算蜗战多少功名,问蚁聚几回今古?”
战蜗:如元杨维桢《女史咏·冯小怜》:“前山较猎御同车,一笑平阳等战蜗。”
蛮与触:如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 “升沉何足道,等是蛮与触。”
蜗牛角:如南朝梁殷钧《细言应令》:“泛舟毛滴海,为政蜗牛角。”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利名场上苦奔波,因甚强夺?蜗牛角上争人我,梦魂中一枕南柯。”
两蜗角;如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之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宋陆游《吴歌》:“胜负两蜗角,荣枯一蚁巢。”
两角蜗:如元戴表元《义蜂行》:“乌衣槐安传自古,蛮触分据两角蜗。”
蛮触战:如宋薛季宣《游竹林善权洞》:“左右蛮触战,晨昏燕蝠争。”
战蛮触:如苏轼《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乃知蜗牛之角,可以战蛮触。”
触事争:如宋王安石《偶成二首》之二:“可怜蜗角能多少,独与区区触事争。”
触蛮争:如宋朱松《书屋述怀》:“已笑荣枯卢白戏,不须物我触蛮争。”
蛮触交争:如白居易《禽虫十二章》之七:“蟪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
蛮触相争:如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顾答以蛮触相争。天朝从不过问。”也说成“蛮触之争”。
蛮争触战:如宋葛郯《满江红·和吕居仁酬芮国瑞提刑》:“和月种,南阳菊;饶云买,淇园竹,任蛮争触战。世间荣辱。”也说成“触蛮交战”。
蛮触干戈:如宋辛弃疾《鹧鸪天·睡起即事》:“名利趾,战争多,门前蛮触日干戈。”
千戈蛮触:如金元好问《箕山》:“干戈几蛮触,宇宙日流血。”
蛮触纷:如宋范成大《蛮触》:“蛮触纷室未虚,心知惩忿欠工夫。”
蜗角斗争:如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蜗角斗争,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
蜗名蝇利:如金刘志渊《行香子·李会首问道》,“妙道勤求,乐以忘忧,要蜗名蝇利心休。”
蜗利蝇名:如金王丹桂《春从天上来·赠首阳山李志朴》:“既悟尘缘,摆爱海恩山,蜗利蝇名。”
蜗角虚名:如苏轼《满庭芳·警悟》:“蜗角虚名,蝇头徽利,算来着甚干忙?”
蜗角蝇头:如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趁良时莫负佳期,因此上不求蜗角蝇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