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小议中学语文教育

作者:刘耀庭




  作为母语,语文占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学始终是中学教育的重点,但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一直在学习语文,但是语言功底仍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存在着问题。
  早些年,我国一直进行的是应试教育,考试是学生学习的首要目的,造成了学生读死书的弊病。所以在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可是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因此有多大的提高,语文教育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仍让人感到忧虑,这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虽然国家推行了素质教育,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所谓素质教育,最后学生要面对的仍是高考。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最后的根本仍然是应试,这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其次,教材中的内容缺少时代性,收录的内容虽都是经典,但缺少时代气息,与现实生活存在距离。再次,老师在传授知识时的方式过于死板,仍以简单的灌输书本上出现的语文现象,缺少趣味性,也缺少时代性,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最后,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语文开课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要长,但学生始终也不清楚自己要通过学习语文来学到什么。以上就是我认为影响语文教学的原因。而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来各高校不断的扩招,但仍不可能使所有高中生走进大学校园。所以高考对学生的压力始终存在,而语文是一门主科,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老师和学生都对此学科很重视。而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应试经验,使得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被耗费殆尽。老师想尽一切办法使学生记住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用各种奇异的思路来教会学生答阅读题,而作文总要写成议论文这样才能拿高分。这些应试技巧使得语文丧失了自己的实用功能。当然高考不能被取消,所以要在教材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
  教材。教材虽然改版过很多回,也有很多省市使用自己的教材,但使用率最高的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面所收入的文章虽都是经典,但却缺少了些须时代性。所以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增强了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增加当代文学的基础上,还要增加一些实用性的内容,如应用文的写作,时事评论,等等。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是教学当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老师是将书本上的文字转换成语言表达的重要媒介。他们不仅要把知识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识很顺畅自然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真正领悟。我相信每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专业知识都是过硬的,那么需要加强的就是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在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后,教学的方式也就需要改进,不应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应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一个问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判断事物的能力,老师不应再一味的灌输书本上的内容,应当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是引导,把学生的思想指向正确的方向。增强师生间互动后,还应增加教学手段,适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
  学生是学习的根本,如果学生不在语文学习中投放精力,那么前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其实前面所提到的改进方式,都是从侧面在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考试的压力,增加当代文学作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些都是为此做出的努力。而需要学生做的就是,要有一个学习语文的观念,不要肤浅的认为,语文的学习只是在每天的语文课上,而应当把眼光投放到更多的地方。譬如说,在街上看到的标语,在电视里看到的广告,在楼道中看到的名言警句,日常生活中的报刊杂志,等等,这都是语文范围之内的事物。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钥匙。学生要从自己内心中形成学习语文的意识,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
  减少考试压力,增加语文的时代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意识。这些就是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
  刘耀庭,山东泰山学院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