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作者:叶伟华




  情感是人们对客体事物在心理与态度上产生的反应。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开掘情感源流——“蓄情”
  
  小语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者善于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蕴积情感的“储备量”,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定好情感基调。“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试弦定调的事。同样,文章中的情感也有一个基调的问题。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2.理清情感层次。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优秀的文章,“情”往往潜隐于“辞”中,形成一条情感发展线,体现了情感变化的层次性。《粜米》一文农民的感情经历了由满怀希望→大失所望→满腔愤怒→陷入痛苦的变化过程。理清了这条情感线,便能使学生清晰地感悟到旧时代农民这一形象命运的悲剧性。
  3.把准动情之点。小语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文艺性较强。阅读这些篇目,统观全文时,总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佳境,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穷人》一文末尾部分,渔夫归来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抚养时与桑娜展开的对话部分耐人寻味,使人震撼。透过“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穷苦人民的一颗纯真、善良之心。
  
  二、引领感知体悟——“酿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语文教材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情感逐渐被认同,逐渐被熏染的过程。教者要注意教给学生体情的方法,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为学生较好地表达情意酝酿情势。
  1.想象入情。教者引领学生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动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形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时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比较体情。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明晰差别,抓住特点,较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的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
  3.设境生情。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教学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情境催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即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急于泻情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培养学生丰富的移情能力。
  以《小音乐家杨科》为例,杨科偷摸小提琴,被发现,遭毒打,课文中并没有作出过多的描述。但从“骂声”、“鞭打声”、“哭声”、“吵嚷声”、“狗叫声”等表声词汇上,可以推测猜想到杨科遭了一顿打。这些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可以激发学生的泻情欲。这时,教者可适时指导学生扩展说练,描述杨科遭毒打的情形,表达自己对小杨科的同情和爱怜之心。
  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蓄情”是前提,“酿情”是延展,“泻情”是最终目标,遵循了这一科学的情感发展的过程,便能有效地使作者、教者、学生、教材的情达到四情有机相融、和谐统一,促使情感教学的优化,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
  叶伟华,教师,现居河北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