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济南的冬天》景物欣赏案例
作者:高 磊 曹远云
目前,提高语文素养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亮点。如何结合学科的特点寻找科学合理的途径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的因素无处不在,我就利用这一特点去实施创造教育,应用创造教育的教学原则去组织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展了创新思维教学,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训练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它的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的手法很细腻,这样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由欣赏,通过感悟体会出景物的优美,写景手法的高妙。所以,在欣赏写景的文字时,我就尝试着采用放飞思维,自由欣赏的方法。
案例描述: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大家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自由发言: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精彩之处,质疑不妥之处。
生:我认为“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写得好,运用比喻把小雪后矮松的形态描绘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
生:“山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句写得好,白和蓝相衬,从色彩上给人鲜明的视觉美感。
生:这句也把连绵的山的形状写出来了,因为济南是三面环山。
生:文中“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很形象。因为山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颜色相杂,所以就像花纹,且把山上的景物比作衣裳更美妙无比。
生:为什么在后面要写“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生:这是作者的联想,不是真的有风吹动。
生:这是静中有动。
师:静中有动,这个说法很新奇哟,我们以前学过没有?
生:朱自清《春》中的“春花图”由花香联想到果实,是虚实相生的写法,静中有动,会产生更强烈的美感。这里的写法也和《春》中一样。
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小学时学过诗歌《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现在想来它只是一幅名副其实的画,给人的感觉是有色而无声,有静而无动,所以形象但不生动,优美但不引人,同学们能不能把它改动一下,让这幅画也看似静中有动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似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欲惊。”怎么样?
师:改得很不错。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改一改。好,我们继续。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为什么白色的雪露出点粉色了?
生:因为人害羞了脸上会露出红色,这里是用拟人的手法吧。
生:因为这句是写夕阳照射下雪的颜色,把夕阳下雪的神态比作害羞的小姑娘的神态,给人以娇养、爱怜的感觉。
生:为什么把山下雪后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不比作其他形象?
生:因为护士的形象和雪后矮松的形态相似,且护士给人的印象是像天使般美丽、温柔。
生:我认为护士的职责是照顾病人,给病人安全和依靠感,这就像济南的山给济南人们安全和依靠。我还认为护士是温柔和蔼的,就好像济南的冬天给人的感觉是温暖、慈善。
师:看来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这里主要采用比喻中的形似,描绘出雪后矮松秀美的形态。
生:本段最后一句的顺序能不能换成:“就是下小雪吧,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生:课文最后一句是为了突出济南的小山秀气,只能下小雪,突出对济南小山的喜爱。而改后就让人觉得在说,济南的小山受不住大雪,这就好像是在说济南的小山太娇气,而不是秀气,就表达不出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个回答含金量也很高。对,这样一改,表达的重点就不同了,作者的感情也变了。
生:文中“那些小山太秀气!”中叹号是什么作用?
生:表达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生:那为什么“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用句号而不用叹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巧。
生:因为这一句是陈述的语气,而不是感叹语气。
生:根据这一句的位置和作用可知它是一个过渡句。“最妙”中“最”字是个表比较的词,它是与上文阳光朗照下山的美作比较的,引出下文主要是描绘小雪覆盖下的山景的妙处。
师:回答得很有道理,这一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重在引起下文的描绘,而不是抒发感情。好,这节课大家把这段景物分析得细致入微,非常细腻周到,现在大家来做一些总结。
生:这段文字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美景。
生:这里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在这一段里主要写出了小山的美:雪后矮松的形态美;山尖白雪和蓝天相映的颜色美;山坡花衣的动态美和夕阳斜照里小雪的情态美;突出了小山的秀美,渗透着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这节课同学们的发言也很妙,问题提得妙,回答也很妙。课后请同学们多看一看其它有关景物描写的文章,可以写一篇练笔文章,另外同学们应多观察我们家乡的四季之景,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家乡的景色。
课后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有的同学用作文的形式描绘了家乡风景,有的同学用画笔画出了家乡的美景,有的同学用相机保留下了家乡的倩影……
收获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中学生完全占主体地位,质疑、回答进行得很顺利,我只是在其中略作评价或者略作总结。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是在预习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并且教师对文章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早有所料,能机智应答或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氛围。在这节课上主要运用了质疑法,探究法,求异法,评论法,综合法等多种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方法。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能评价自己认为精彩之处,能质疑自己认为不妥之处。在课后还能别出心裁地用绘画、摄影等方式来描绘家乡的美景,应该说这些方面都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品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个人也有困惑:如果每节课都如此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对那些思维活反应灵敏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确实是一种提高和促进。但对于那些反应迟缓又不善言语的同学来说,这种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了。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同学发言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我所在地区的学校班级人数是近百人的超级大班,要照顾到每个同学确实不易。这样就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思维活跃的同学在课堂上频频发言,且自信心不断增强,向良性方面发展;而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在课堂上则沉默寡言,消极被动,只是作为旁观者,逐步向恶性方面发展。虽然课余还利用学生个人的特长进行了补充工作,可是在课堂上还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我今后应该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工作。
高磊,曹远云,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