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以李清照为个案看宋代女子诗词教育
作者:黄 蕾
一、才女李清照个案
(一)生平背景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804年),卒年约在高宗绍兴二十一至二十六年间(1151~1156年),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是宋代有名的才女。我们知道,一个人要取得如此成就,与其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受到多方面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
1.社会环境
李清照生平所处年代恰好在北宋末期到南宋之初。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两宋理学对当时的文化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宋代女子因其禁锢而被排斥于教育之外。李清照应该没有良好的学习诗词的大环境。
其实不然,南宋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但其生前,他所推崇和倡导的理学并未受到传统的重视,甚至被斥为“伪学”,朱熹也被定为“伪学之首”。当理学被宋理宗定为官方哲学时,距宋朝灭亡仅有五十余年。相反,由于受唐代社会风俗的影响,人们的女性观念比较宽厚,宋朝各阶层也都比较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宋代女性教育还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女子教育家。由此,我们不难得知,在唐宋时期,人们对女子诗词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它的衰退是南宋以后的事情。这也是李清照诗词学习的整个社会氛围。
2.家庭环境
从李清照《上胡诗》“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中可看出,李清照生于一个文化氛围甚浓、且颇有声望的家庭。
其父李格非,字文叔,是一位闻名齐鲁的著名学者,又是一位诗词造诣很高的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批评上也颇有见地。母亲王氏乃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生长在以诗书传家的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她也善于诗词文章。
拥有这样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和富于才情的双亲,李清照学习诗词的家庭环境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
(二)人生经历
1.少年时代
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中的语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了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少年生活和她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也是因为李清照父母的开明所致,他们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比一般家长更为超前。其父亲对她的期望较高,把她当作男孩般有意识地培养。这使得李清照的教育与家中堂兄弟们没有太大区别。
随着她年龄的增长,李清照从父亲那里接触到了一些“苏门四学士”的诗词,增加了她对当代诗词的了解和兴趣,开始尝试着写词。其父在诗词的创作原则、表现技巧等方面言传身教,示范和训练相结合,提升她诗词创作的能力。
十七岁那年,她语出“绿肥红瘦”的清丽之辞。从此,父亲有意和李清照谈起自己的文学观点。“读清照的诗、词和文,我们不难看出李格非的尚‘气’、尚‘诚’和尚‘横’的文学观点对她的影响”。可以说,父亲李格非是李清照诗词教育的第一导师,对她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2.婚后生活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与才华卓异的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喜好文学,是正牌的科班出身,这为李清照的诗词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夫妇二人志同道合,携手共进。
厉鹗在《宋诗纪事》中记载“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正是李清照这种对诗词创作的认真执着和虚心好学,使得她的诗词学习更加深入和完善,无论慢词、令词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形成了著名的易安体。同时她还完成了《词论》的创作,丰富了她的词学理论水平,使她成为北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词家。
3.南渡之后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一大转折。江山易主,丈夫早逝,社会动荡与家庭离散一同摆在她的面前。这种身世之感,使她的后期作品充满了故国离黍之悲,又有悼亡之痛。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诗词教育是家庭赋予的,那么,其后期所受的教育将是社会和时代的结果。它使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告别了过去只写闺阁情思的状态,更多地关注于国家和社会。
4.凄清晚年
陆游所著《夫人孙氏墓志铭》记载“夫人孙氏……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可见在南宋,随着理学的兴盛,作词被视为“非女子所为”,理学对女子诗歌创作的反对已经广为人知并且被接受,李清照想要把一生所学传授于他人都成为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女子诗词教育在南宋时逐渐衰退也由此可以看出。
李清照的个案,是当时接受诗词教育的诸多女子们的一个典型代表。这种类型的女子,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家庭富裕,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思想上比较开放,她们拥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除李清照外,史料还记载:谢希孟的母亲通经,“子女皆自教,希孟与兄并工诗赋,所著诗百余篇。”又如夫人周氏“父兄皆举明经,夫人独喜图史,好为文章,日夜不倦,如学士大夫,从其舅刑起学为诗。”像这些家庭,父母或亲戚有能力自己教育子女诗词,那些女子就与李清照一样,在家里接受教育。
也有家人不擅长诗词的,但可以请名师教导,如韩玉真“幼时易安居士教以诗”。张监酒的女儿六七岁便向魏夫人学习诗书。
这些女子在诗词学习上,拥有着一般人所不能及的良好环境。
然而,她们是否就能全面体现宋代女子诗词教育的情况呢?其实不然。
二、其他女子的接受诗词教育的情况
我们知道,在宋代官学是拒绝女子入校学习的,家庭贫困的女子没有条件像李清照那样,可以在家里接受诗词教育。那么,她们又是如何学习诗词的呢?
在此,那些歌女艺妓就成了女子接受诗词教育的另外一种类型的代表。她们接受诗词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教坊与梨园是她们接受教育的最初之地。因为“教坊与梨园是最早的女子艺术教育机构,只是传授音乐、舞蹈知识,但诗乐舞是合为一体的,既培养了舞女、歌女,也有助于女子诗歌创作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当时教坊的教师也是颇有名望者之妻,如国玉第“教坊副使童关高之妻。长于绿林杂剧,尤善谈谑,得名京师。”还有一些青楼女子出入歌楼酒肆,与士子文人交往,学习与吟唱名家诗词,应对达官贵人,这些都是她们学习诗词的好机会。她们良好的文学素养,也可以说是社会这个大熔炉陶冶铸炼的。
因此,宋代女子接受诗词教育的主要途径应该包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两类。
另外,从李清照的作品中我们得知她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很广泛的,是否别的女子也同李清照一样呢?
司马光有言“是故妇子在家,不可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曾巩也说“故女子必有师傅,言动必以《礼》,养其德必以《乐》,歌其行,劝其志,与夫使之可以托微而见意,必以《诗》”。
由以上零星的记载,我们可以略知当时提供给女子看的书,并非只是传统女子教材《女诫》、《女论语》之类,也有《诗》、《礼》、《乐》。这些书籍与李清照所读是一样的,它们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行文讲究声律,注意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吟诵。特别是《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谓“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不失为学习诗词的好教材。
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像李清照那样,广泛涉猎其他典籍,她们接受教育的内容大多数主要还是专门的女子教材,少数会读到上面提及的如《孝经》、《论语》、《诗经》等。
应该说,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大家闺秀型女子和歌女艺妓型女子,这两种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女子诗词教育的一些总体特点。
三、宋代女子诗词教育的总体特点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归纳一下宋代女子诗词教育的总体特点:
其一,从其发展历程看,宋代女子诗词教育从北宋到南宋,经历了一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历史过程。
其二,她们接受诗词教育的途径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没有特别的教材,只是常见的读物如《孝经》、《论语》、《诗》、《礼》等。
其三,相对于男子而言,女子学习诗词并没有科举考试的压力,因此在学习时没有受到当时科考要求的局限,学习相对自由和随意一些。但也正由于这份随意,正因为她们没有将其作为人生责任的主要范围,所以题材往往只是一些伤春悲秋的感慨而已,并没有太多涉及家国之事,却又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女子的情感世界。
其四,她们比男子更善于将诗词吟唱,且经常配以舞蹈进行表演。如张玉莲“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南北令调,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李定奴“勾阑中曾唱《八声甘州》喝采八声。”不仅如此,“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因此其教育的普及面也还是比较广的。
其五,她们与文人接触密切,能第一时间吟唱诗词新作,排演新曲、新调,“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新辞”,这无形中大大帮助了她们提高自身的诗词修养水平。
总而言之,宋代女子诗词教育呈现出以个体的口传身授为主,以自学自得为辅的总体特点。
黄蕾,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