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底层关怀与人性剖析

作者:苏 也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底层社会中人性缺失的剖析。
  在对底层社会中弱者的同情,和对底层社会扭曲民风的描述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作者在这里已经向我们道明了这些悲剧产生的原因,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同社会层面的人们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性的缺失。这种人性的缺失不仅表现在底层人物中,也表现在从底层社会中走出的,脱离底层生活的那些人身上。在《怀旧之旅》中,我们从雷总的这趟假惺惺的怀旧之旅中,就可以发现,在金钱与权力充斥的社会中,雷总早就已经失去了人性中对真爱的坚定与执着。他一面因为回忆而默默流泪,而另一面又因为年轻女孩的短衣短裙而生出无限遐想。在他的内心深处,那种年幼时的因为一张美丽的嘴巴而产生的纯洁爱恋,早已荡然无存。而从尚静这个角度来看,她的这种行为不也正好表现出她这样的拜金女孩,在面对真爱与金钱的选择面前,人性中对纯洁爱恋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病态追逐。这种对于金钱的欲望泯灭了少女纯真的爱心,人性中对于真爱的追求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似乎已成为天方夜潭。
  在看到人性中纯真爱情的缺失之后,我们又在《送一个光棍上天堂》中看到了人性中同情心的丧失。杨雀儿和八万嫂在对金树遗愿的假正经和对“我”的冷嘲热讽中,她们人性中的假丑恶暴露无遗,人间应有的起码的同情心在她们的身上早已消失殆尽。在她们不断标榜自己的清高和自重的同时,实际上是将自己人性的自私和丑陋展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尾设计得十分巧妙,金树那只通人性的羊点明了女叫化子的真实身份,让读者认识到,原来那个让金树安然离去的叫化子就是从城里来的胡妞。这个结局给了读者一线希望,让人们认识到同情心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完全泯灭,还是有一点点少得可怜的同情心在冷漠世界上艰难而孤独地挣扎着。
  而在《住在坡上的表哥》中,暴露出的人性中对于人情味的缺失是最发人深省的。这种人情味的缺失,不仅表现在亲兄弟间,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亲情的疏远,还表现在底层社会对于弱者的冷漠。坡下的表弟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对自己的亲哥大呼小叫,指手划脚,显出财大气粗,压人一头的样子。而表哥在为招待“我”而使出浑身解数地忙活时,表嫂和相亲们的冷漠表现更是让人感到心寒。尤其是故事的结局,“我”最后还是在毫不知情地情况下走进了表弟的家,看到的还是表哥最终失望的酸楚眼泪,这种无奈的结局使人无法不对表哥表示同情,也无法不对那些造成这样结局的冷眼人表示愤怒,但是,对于“我”来说,表哥所作的一切是我无法预知的,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是毫无办法的。这里又揭示出了一个上下阶层之间话语被人为阻隔的新问题。
  苏也,女,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6级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