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
作者:曹红波
在语文课堂上,有三点是必备的,那就是教师、学生和课本。教师和学生是审美主体,课本就是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在分析一篇课文时,教师要把自己对课文的审美感受传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美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前,要先钻课文,让自己先进入文中的角色,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中的生活,然后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得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理解,最后在课堂上把这种感受再传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美境中。我对高中语文课本作了一下归纳,发现课文中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的美:
一、意境美
这是针对抒情类的文章和诗歌而言的。这类文章中作者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总是会用一些景物来渲染和烘托,而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体会其意境美。
例如《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典型的具有意境美的散文。文中因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所以作者描绘的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的、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的。不管是荷塘上的月光还是月光下的荷塘,都体现出一种优雅朦胧和幽静之美。其实月光和荷塘都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同学们会很容易地想象出它们交相辉映的美景。
再如《再别康桥》,诗中每一个小节几乎都包含了一个画面,诗人用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等,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惜别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意象,让他们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画面,从而去欣赏其意境美。
二、形象美
这是针对叙事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一般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而要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就必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所以这类文章的审美就应该放在欣赏人物形象上。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封闭、胆小怕事、怀旧,“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一上床就拉过底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生怕会出什么事”,“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这个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的形象,就是通过作者生动而又形象的描写展示出来的,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描写来欣赏这个人物形象。
另外如穿长衫的孔乙己,善良本分,但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变得麻木,被人们取笑;注定是悲剧命运的祥林嫂;视金子如生命的葛朗台;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等等,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鉴赏这些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剖析人物内在的精神,让这些形象浮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从而体现其形象美。
三、形式美
这是针对说理性文章说的,这类文章的美主要体现在严密的逻辑上。教师在分析这类文章时,一定要体现出文章的环环相扣和说理的严密性,从而体现文章的结构美、形式美。文章的基本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例如《拿来主义》,作者先针对人们习惯“送去”的行为,提出了“拿来”;接着根据送去者与送来者奴才主子关系,提出“拿来主义”;最后提出“拿来主义”的精髓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三节破中有立,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文章就结构严谨,说理充分,很有气势。从而体现了其形式美。
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电视、电影等图片样式所取代,可实际上它们向我们传授的内容远不如文字丰富,因为图片向我们展示的东西基本上都固定在画面上了,不能引发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表面上看起来图片有形有色,文字好像什么也没有,可事实上人们通过想象从文字中不但能得到形象、颜色上的收获,甚至也能感受到声音,人们对文字所表现出来的美是享之不尽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审美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教育。
曹红波,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