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要重视课文中的文化
作者:赵建新
由此可见,语文这一学科包含了诸多的文化因素,渗透了许多的文化知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课文中的文化发掘出来并适时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从中激发他们的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新课标中强调: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性质的提出,就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教学的方向,即通过课文的讲解,使学生阅读到优秀的作品,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化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观察中外文化现象,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作为一名高一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对新教材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加以整理,在实际教学中力求把文化的知识讲给学生。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最令我有所感触的是这次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使我的教学空间有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下面,我仅就部分篇章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教学心得。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的依据,四个单元安排可谓独具匠心,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操作中,我尽量把课文中出现的文化现象一一讲解,把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尽可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最多的文化熏陶。
(一)第一单元
本单元为现代诗歌,所选编的四首诗都是广为传诵的佳作。其主题可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是革命豪情,《雨巷》是朦胧的爱情,《再别康桥》是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赤子之情。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曾提出鉴赏诗歌有十个角度,其中之一是社会文化角度。当今社会,情感淡漠,尤其是高中生,他们从小被娇宠,对父母的感恩之心非常缺乏,鉴于此,我在教授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时都大量灌输了有关人类情感的教育,特别是感恩父母的亲情教育。在学完这一单元后,我又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感人肺腑的亲情之作——《那种温暖,戛然而止》,文中那感人的一字一句,让全班学生为之泪流不止。在这种氛围下,我趁热打铁,让每一个学生用笔表心声,为自己的父母写一段话。这一单元的教学,除了按要求完成知识教学外,我和学生还共同收获了课外知识——情感文化。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为古代记叙散文,共三篇,分别是:《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我在备课时,把三篇文章设定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魅力。三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欣赏,在历次教材改革中,都被保留下来并作为精讲的篇目出现,这次也不例外。因此,我除了讲解文言知识点之外,更注重让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他们打下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这些经典作品的魅力,让他们明白何为英雄,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国,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怎样选择……在拓展探究的时候,我从网上找了许多流传的经典图片,让学生感受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扭曲,从而使他们明辨是非,更加珍惜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加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三)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特别是《小狗包弟》这篇文章,首次被选进教材的原因恐怕就是文中所体现出的巴金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我利用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在文化方面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文革时代的民族文化心理,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搜集一些材料,进一步探讨和拷问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学生对什么是高尚的人格,什么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了一定的认识,更令人可喜的是,学生还自觉地改掉了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这样的效果,比单一的掌握课本知识更令教师振奋。
(四)第四单元
这是一个在生活中能有所应用的单元——新闻与报告文学。我在设计单元目标的时候,把文化现象定在了科学文化方面,特别是有关我国科技航天的文化知识,更应结合现代知识信息,给学生以广泛的认知。我利用网络、报刊、视频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的完成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分小组展示成果,共同探讨研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把课本知识研究透彻,而且大量扩展了课外科学知识。用学生的话说就是从语文课上学到了科学方面的知识,真是意料之外的事!
二、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这部分内容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说是新教材中的新事物,也是最大的亮点。作为语文教师,我还是第一次把汉字的演变、对联的奇妙、新词新语这些知识作为正式的课文篇目来对待,也是第一次正式集体备课,第一次认真地写有关这些知识的教案……无数个第一,在我既为新奇,那么,在学生就更为好奇和不解了。
因此,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1、兴趣调查:从三篇文章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中华文化的篇目;你了解多少有关的知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每一篇都极为感兴趣,但同时也都不甚了解,因此,他们都满心期盼着老师的讲解。2、以留作业形式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从网络中去寻找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后交给老师。3、老师从中去粗取精,筛选合并,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精心备课。这样的教案更丰富,更精彩,更贴近学生。
通过以上活动,我把这一模块的教学定位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大方面。其中,传统文化包括“优美的汉字”和“奇妙的对联”两部分。现代文化则是“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一)优美的汉字
汉字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从甲骨文到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从世界的五大文化圈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文化知识。通过“优美的汉字”这篇文章,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也使他们更加热爱汉字,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为书写汉字而感到自豪。
(二)奇妙的对联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本是习以为常之事。但在现今社会,有很多家住楼房的学生家中从未贴过春联。因此,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对联文化的认识极为缺乏。鉴于此,我对这篇文章的讲解不但精细,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自己写对联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后,学生们都说,今年的春节,一定要贴春联,一定要自己写一幅独特的春联。能把传统文化点滴渗透到当今的生活中,也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微薄的贡献吧。
(三)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篇文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参与感极为强烈。因此,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走上讲台,当起了老师,我则变成了一名虚心听讲的“学生”。听着他们对新词新语的解读和对流行文化的认知与探讨,我很欣慰,因为,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已经很好地实现了,学生们已经从自己的讲课中了解了现代流行文化的优与劣,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总而言之,人教版必修(一)是一本教材,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精彩的缩影,书中处处有文化,篇篇现文化,老师节节讲文化,学生天天学文化……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永远传承下去,永远散发璀璨的光彩!
赵建新,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