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兰亭集序》赏析
作者:周 华
千古风流、至美至雅的情趣
品读文章前半部分,深感人生之大雅大乐。遥想千年之前兰亭盛会,亲历当年的文化现场。何时?暮春之初,万物滋长,一个良辰佳日。何地?山环水绕,茂林修竹,美名冠之,谓之兰亭。与会何人?名士风流,青年才俊,权威长者,济济一堂。何事?只为祈福,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一条清浅的小溪绕着葱绿的翠竹逶迤前行,倒映着窈窕的竹姿。一时间空中水中荡漾着的都是那绿绿的空气。鹤发童颜、风流倜傥,列坐水次,风生水起,衣衫飘袂,空气浸染他们的衣襟,裙带在水中泛起涟漪。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杯斛起,诗文成。若列数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之情调都远不及兰亭盛会。魏武帝挥鞭东指只见其雄,不见其幽;东坡泛舟赤壁,见其壮却不见其幽;李太白饮明月啸山林,浪漫有余而精致不足。王羲之记载的这个诗文盛会虽没有斐人的成就,但却给我们看到了古人的高雅的情调,亲近自然、逸情自然的魏晋风度。至于其积极与消极意义及背景,那是史学家的事,我们姑且不论,单从审美的视角,它确实给我们展现一幅动人的图景。它如此之高雅,一次聚会竟然流溢出如此多的文化因子,时之吉,景之幽,与会者之俊逸,诗才之出众,流觞之风雅,也只有魏晋之名士能为之,其他列朝列代都诗作张扬有余,清静不足。当我们被尘嚣裹挟,俗务缠身,清理一下我们的行囊,重温兰亭盛会,纵情山水之间,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按摩抚慰。
天机流布、飘逸灵动的气韵
文章第一段,多以四字为一句,六字或七字间之,如竹之疏朗简净,又如长长短短的竹节,参差间见齐整;更如修竹之下潺潺流水,竹节短而泉水长。文气流畅,自在无碍。字句的安排散发出一种淡雅自然清幽的意味。和文字结构相映成趣的是那更美妙的图景,青青的翠竹,清冽的溪水,轻轻的风,清静的人。前半部分可用清、幽来形容他的宁静、雅致、大美大乐,若文章只止于此,则如一马平川,没有奇险,便没有起伏,文章也就没有可爱的节奏,我们会在审美疲劳中消耗掉我们的热情。这时作者首先跳脱出来,一下子把你从那舒缓的天籁中拉到阔大的生存空间里,谈人生。“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犹如平地惊雷,又如平原上见奇峰耸峙,令人暗暗称奇。缓急之间可见节奏,可见抑扬。“飘如浮云,矫如惊龙”不止是字的形体之美,更是整篇文章内在的气韵之美、音乐之美。文气跌宕腾挪,尽显曲折之美。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盛会难在,好景难继。昔日的欢乐都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欢快会成为过往,新恋会成为旧爱,美丽如生命中匆匆过客,不会为谁而停下达达的马蹄。至此文章又如翠峰中一块巨石霍地跌落半山腰,心情陡然一落,“岂不痛哉”乐后之痛如闷雷行走于山脊。可文章并不就此结住,又谈生死,有生之乐,“终期于尽,岂不悲哉”。巨石轰然落地,文章戛然收住。整篇文章节奏初起舒缓、欢快,行至高峰,陡然一落,缓行处却又轰然撞地。尽显音乐之美、节奏之美。尺幅之间尽摄风云,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势,典雅而有豪放之气。
俯仰宇宙、至真至深的理趣
文章以巨石坠地,引起的不止是钝痛,更有轰然落地时升起的烟雾弥散在心中,让我们为之凝眸,为之深思。这便是文章的深沉、冷静的意蕴。它正散发出清冷的光泽。我们该怎样面对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话题。生与死,庄子说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样的。而王羲之却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和生是两码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一种真性情是不可能得出这种结论的。生死问题是世世代代无法绕开的话题,文章结住之时便是思考开始之时。文章的意蕴就在于它的冷静而又韵味无穷。犹如翠竹散发出的清香,绵长而蕴藉。生命最终会消失,那如何面对死,如何对待生,又会由此生发无数结论。消极者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积极者说:我们虽不能增长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他的宽度。智者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勇者说: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敢于正视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苟同于已有之成见,大胆发表自己对宇宙的看法,表现出其真性情。有人说他消极,有人说他受局限,不一而足。然而这根本不损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个话题,至于答案是后世之读者的事,你可以根据你的人生去阐发,去推想,去演绎。经典应有不同的演绎,时间的淘洗越发散发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你欣赏,我欣赏,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长。
瞻仰墨宝,只觉有满心满怀的激动,难以曲尽其妙。流姿动象、韵律节奏,表现宇宙的生气活力。虚实相间,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体现生命之律动、音乐之旋律。意境深远,灵气回荡。而品读文章只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作者从自然山水中体认人生宇宙,深思奇想,冥心远思,拨动天地之弦,引起强劲回音。
周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