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研析

作者:李瑞星 海 刚




  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他的诗歌主要有三类:政治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乐府诗清新活泼,自然流畅。从他各类诗作来看,一般表现出如下几点特色:
  
  一、骨力豪劲
  
  刘禹锡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的诗迥异于他人风格的主要特征是豪劲的骨力。一反过去封建文人贬谪后的忧愁悲伤,歌出了一曲正气凛然的壮歌。文人遭贬后或饮泣无穷,或凄楚惨然,或哀婉欲绝,或自甘沉沦。相形之下,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一些诗作,却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如:《浪淘沙九首》之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诗人以真金自况,对那些“浮谤如川”的谗言,“喧腾鼓舞”的小人以极度的蔑视,并且在自我慰勉中透露出砥砺志节,保持雄心的信念,暗示出那些进谗言者,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黄沙”而被淘尽,留得的只有纯金。全诗情词慷慨,掷地有声。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
  又如《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一反世人年老志哀的处世态度,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意气奋发、豪迈的秋的高歌。他的气质豪犷、豁达、秉性刚强,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这种气质使他不会因受打击迫害而降心辱志,改弦易辙,落入困境也不沮丧悲观。
  
  二、立意警拔
  
  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绝史识,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比较深邃。他的诗注重立意,在选材构思,塑造形象上,都能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刘震亨《唐间癸签》中说:“刘禹锡诗以意为主。”他的不少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抒发渴望统一的热望;或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屈的精神面貌,立意大都深刻警拔。如《浪淘沙九首》:
  日照澄洲江雾天,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这首诗以明快婉转的乐府格调,表现了深邃高卓的思想。诗中着意描写劳动妇女的劳动生活和创造力,在选材上表现出意境高格,新颖拔俗的特色。诗中把标志上层社会富贵奢靡功名权势的首饰金印与辛勤劳动的淘金姑娘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世间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换来的,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创造了财富,却难得温饱,而统治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果实,从而赞扬了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无比崇高的美,表现了诗人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又如《竹枝词九首》“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屡受打击,两次放逐过23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道艰难凶险,故而借题发挥,抒写积愤,寄慨很深。瞿墉之险人皆知,人心之险难以卜测,真是“人心”比瞿塘水还要凶险,两者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苏轼称赞它“词意高妙”、“奔轶绝尘”,实在不为过分。
  
  三、取境明丽
  
  刘禹锡在诗歌中喜欢用“境”字,如“近郭有殊境”,“境月牛诸上”之类,而且对诗歌艺术的“取境”问题有明确论述。他说“因定而得境,故悠然以清;由慧而遣辞,故粹然以丽”(《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小引),又说:“虚静境办随。”刘禹锡在这里提出了诗境的总的审美要求,并以此去创造诗歌艺术的“至境”。刘禹锡所造之境,从总的倾向来说,往往寓明丽于高远之中,绚烂华赡而不失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得力于诗人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优美的情思。像刘禹锡的爱情诗取境艳丽,由于寄托着诗人健康纯洁的感情,所以艳而不淫,丽而不糜。如:《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春到江畔,绿柳如烟;江中流水,平如镜面。女郎侧耳细听,初时尚觉不关己,渐渐听出了声声情思,心中充满了爱情的喜悦。诗人以其追光摄影之笔,截取了这个爱情的插曲。他抓住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实景,移入了女郎乍疑乍喜,眷恋而又迷惘的复杂的心情。用天气的“晴”与“不晴”来谐对方的“有情”与“无情”,把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统一在意境之中,绘成了一幅旖旎妩媚的诗画。情郎的黠慧可爱,女郎的天真纯洁,都被写活了。
  
  四、构思巧妙
  
  精巧的构思,在诗歌的表现上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刘禹锡的诗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正是由于他重视诗歌技巧,创作态度严肃,因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不仅为当世人所称道,也为后代人所崇尚。《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通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诗人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飞燕形象的设计,好象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诗句顿然生色,极尽剪裁之妙。
  
  五、深于影刺
  
  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指斥尖锐,嘲讽辛辣,矛头直向当朝的权贵弄臣。如贬官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词表面上写赏花,但寓意不言而喻。如今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就像轻薄的桃花一样,他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这首诗“语涉讥讽”,得罪了那些权贵,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这一贬时间更长,过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长安。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望着这昔盛今衰的荒败景象,他感慨万千,那股倔劲又上来了,挥笔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了吗?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类讥讽刺诗往往用意双关,深沉隽永。王夫之评其诗“深于影刺”;苏辙评其诗“用意深远,有曲折处”。
  
  六、含思婉转
  
  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刘禹锡走出了一条新的诗路,诗人认为:“虽氓俚音,可丽风什”,主张文人向民歌学习。因此他的乐府诗开朗流畅,节奏明快,有浓郁的民歌情调。正如明人胡震亨所说:“开朗流畅,含思婉转”,“运用似无过人之处,却都惬尽人意,语语可歌”。如《竹枝词》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首诗,每句一景,犹如四幅优美的图画,分开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恰好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一幅巴东山区春耕时节的风俗画。全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诗情开朗,如一支随口而出的农家歌谣。
  刘禹锡的诗歌以雄浑爽朗又流畅婉转为特点,性格刚毅,有豪劲之气,在忧患相接的谪居年月里,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一反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显示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见识。明人杨慎从流传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刘禹锡诗的艺术价值,他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参考文献
  [1]萧瑞峰、彭万隆《刘禹锡白居易诗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程郁缀《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维治《唐宋词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李瑞星,海刚,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