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吴 龙
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激活、拓展学生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丰富地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知识天空的强劲翅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以想象家中兄弟节日活动细节将自己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得真切感人;杜甫则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通过想象自己在春光中穿峡越流,直奔故乡的情景,将因国家统一得以还乡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深切的爱国之情。处理这类教材时可以其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理解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目的。如思考、讨论“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等问题,并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在想象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感情会逐渐与诗人同步,对诗中所采用的表达方法也会达到一定程度的认识理解。这个过程中,教师再用简洁、明晰的板书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概括上升,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借助想象表达感情这一方法的魅力所在,进而产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种形式表达感情的兴趣并形成能力。
二、以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鼓励学生缘疑质难,以疑促思,体现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调动激发创造的热情,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出各种创造性的见解。如《为学》的第一段对事情难易转换的论述有一定的辩证意味。于是让同学们依照第一段的句子模式进行仿写,收起来的答案异彩纷呈,有写“天下路有长短乎,行之,则长者也短矣;不行,则短者亦长矣”。也有写“世间书有厚薄乎?读之,则厚者也薄矣;不读,则薄者亦厚矣”。……许多答案耐人寻味,令人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这种以启发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为扩展的以疑促思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三、改变思维定势,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我们学古人文章,目的不在于炫耀自己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温旧”而“知新”,从古义中悟出新意,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知新”的有效途径就是逆向思维。
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哲理和警策性,天长日久,人们往往容易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一种“从来如此”的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或就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或另一个角度去考虑。如阅读《曹刿论战》一文,通常我们只是站在主人公曹刿的立场上看问题,认为文章赞扬的是曹刿的有远谋及卓越的军事才能,讽刺了鲁庄公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目光短浅、无知可笑。这里鲁庄公相对于曹刿来说是一个反衬人物。但有些学生在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认为我们应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来看一看,显然鲁庄公不失为一个敢于迎战强敌、取信于民、善于听取并采纳合理建议的明君。在某种意义上,把鲁庄公定位为一个好君主,也说得过去。对当代社会而言,这种评价同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这是学生在深刻理解原文基础上提出的新见解,他们敢于打破思维的模式化,从传统教学中的听命服从转变为求异创新,应当大力加以肯定鼓励。
吴龙,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