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刘建平
一、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突破”。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于是教材的重难点的理解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当学生寻求到答案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死海不死》这个题目新颖,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说是不“死”呢?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看似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能学得饶有趣味。
二、课堂提问必须因势利导,逐层深入。
在教学中,课堂提问应着眼于文章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提问。教师要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创设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深思冥想。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要顺着思路因势利导、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认识随着提问逐步趋向深化。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提问要重视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去阅读新的文章,利用阅读知识去写作,利用已具有的能力去想象、创造,举一反三,扩展知识领域,所以还要编排一些迁移性的联系实际的问题,避免在课文的细节上纠缠不休,絮叨个没完。例如在教《项链》这一文时,可以提问:“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以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我的老师》一文中,课文写“我”“默默地”站在那里,看老师收拾东西。“我”此时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却舍不得老师走。同学们揣测一下,“我”心里要说而没有说出的话是什么呢?通过提问,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判断。
四、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要求。
思维发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来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故乡》的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提问,让学生细细品味、引导启发理解其含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成功的语文课总少不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讲究课堂设计技巧,完善课堂学习结构,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刘建平,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