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文言文教学方略
作者:吴立光
一、注重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高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不能孤立地解释字词的含义,而是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结合。必须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桎梏,着眼于语言运用,在语言运用中落实字词句的教学。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课堂质疑,师生质疑;联系旧知,推求词义;归纳整理,练习巩固。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过去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字词和句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当一个词或句式的出现达到多次,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做示范,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
二、注重感悟变讲为读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正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递推。现代人学文言文往往缺少一种语境,学习文言文必须立足于诵读。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学习文言文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把这种语体变为自己的语言习惯。我们提倡反复诵读,力求课堂上书声琅琅,正是用出声的读同时进行“听”和“说”两个方面的训练。这样做,就是将语感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更确切地说,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从而达到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部分的目的。
三、含英咀华鉴赏文意文境
古人写文章落笔谨慎,务求每一个字都准确妥帖。“修辞立其诚”,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和文章结构安排方面极其讲究。这种严谨的文风对于现代中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师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可以在细微处体味作者深隐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艺术表现的熏陶。鉴赏文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赏言辞之美。古人的语言风格首先追求自然与简朴;其次精练与含蓄。二是赏句式之美。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二是参差美。前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词采华丽,有一种整齐和谐的独特美感,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的错落,从而造成美感。三是赏结构之美。古人非常讲究文章结构,诗词固然有其特定的要求,传记小说更是“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使是散文结构也“贵曲忌直”,讲究一种波澜起伏、纵横开阖、曲折多变的美感效应。
四、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精选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关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记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作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就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吴立光,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