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语文教育
作者:侯姝慧
其次,重视和改进有关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内容的教学。
2003年新的教育改革使我国的教育体制朝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部分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比如人教版初中一年级的教材就选编了袁珂先生整理的《盘古开天辟地》、干宝《搜神记》中的《宋定伯捉鬼》;二年级选择了叶至善的《卧看牵牛织女星》、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第三册还选择了《看云识天气》等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本身就是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整理,有的评介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间接地反映了我国民众历代总结并口耳间流传的智慧和科学知识。同时,教材中也相应的介绍了部分外国民间文学作品,如《普罗米修斯》、《灰姑娘的时钟》等;还在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入了讲述和改编创作我国经典民间故事的内容。可以说为我们在青少年中间宣传和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工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当增强教师的文化自觉性,把这些课文教好。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看来还要增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并提高对此的教学要求。
第三,要积极投入本民族、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重要价值,还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传承和保护的行动中来。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语文组的万新华老师,就带领龚骏、蒋杼锦等学生,考察研究鄂西建始县的土家族丝弦锣鼓(湖北省首批保护项目),写出了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土家族“民间交响乐”活跃于丧葬文化探秘——建始丝弦锣鼓调查与研究》(刊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现已有不少地方,将本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乡土教材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十分愉快地完成一些既有趣味又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传承活动。比如可以通过讲传统民间故事来丰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生活和民族民间情感的认知;还可以通过命题作文引导青少年热心关注我国各民族流行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比如年节习俗、庙会习俗、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本来就是群体性的,在群众中生存、发展、传承的,因此,要坚持在民众中扎根的意识。在语文教学之外,还可以在乡土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唱本民族的、本地方的几首民歌,学习和参与一些手工艺的制作。这样既可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又可以提供给他们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情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享用的,我们应当在教学中树立尊重民众文化创造力的理念,树立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树立珍爱本民族本地区的民间文化以及维护本国、本民族文化主权的意识。这将大大提高我们正在倡导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水平。
侯:今天很高兴能与刘教授聊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与您在加强语文教育的问题方面学习和交流,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侯姝慧,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