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维度

作者:何 武




  1、问题的源起
  
  笔者所在的外语学院属于新建学院,各项事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由于英语专业的兴办时间还比较短,在本专业的总体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各门课程的建设任重道远。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涉及面最广、受益人最多、最能体现学生专业素质的当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英语写作,基于此种认识,为促进课程的建设,我院率先试点成立了英语写作课程组,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教学科研组织,希望以此促进该门课程的教学科研发展,并为所有专业课程的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课程组成立以后,我们很快成立了相应的课题组,立即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以下是我们的初步成果。
  
  2、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同行中关于课程建设的讨论不少,关于写作课程建设的探讨也很多,至于英语写作课程的建设则是一个新问题。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供直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结合课程建设、写作课程建设以及英语写作研究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自主摸索道路,最后形成了我们该门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框架,称作《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维度。
  
  3、《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的维度
  
  维度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任何一门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应服从于该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同时,指导该门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还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应文件,比如英语专业的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有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过去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和最近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等。
  另外,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将社会的现实需求纳入考虑。人们一般认为,传统的古典大学是以“传授知识、造就绅士”为目的的“单功能”大学,这是自亚里十多德开始倡导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许多人执著地守护着这一大学理念,即使是“现代大学”概念的提出者弗莱克斯纳也大声疾呼要维护现代大学不受社会干扰而专心致力于“教学、科研”的“象牙塔”传统。但是古典的理念始终无法阻止大学成为大众服务性机构的步伐,自上世纪中期开始,许多大学“走出象牙塔”、成了全面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多功能型新大学。[1]同时更多的更新的全面介入社会活动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和发展壮大,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中国近年的高职高专。
  当人们还在怀念当年普通高等教育的学历光环时,高校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现实已经让普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率方面相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优势丧失殆尽,即使仍然存在高学历=高收入的社会现象,但是“拥有自己的社会舞台和角色是发挥才能的前提,没有就业机会教育也就成了摆设”。[2]甚至出现了普高毕业生为了就业,回炉到中等职业学校或高职高专补上职业技能课,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现象。
  因此,我们认为,借鉴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凭借“技能+学历”的优势在职场大出风头的经验,在我们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我们也应该主动创造“学历+技能”的自身优势。
  
  维度二 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可以设想,教学内容体系的缺失会导致课程教学的无序状态。事实也是这样,在英语写作课程组成立以前,写作课程的各年级授课无论是内容还是师资,稳定性都未能很好的实现。为了搭建一个合理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我们参考了很多兄弟院校同类专业同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领域或相近领域的研究文献,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文件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我们对英语写作课程的理解,初步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我们认为,在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支撑的情况下,很多场合英语写作教学会流于精读教学、词汇教学、句法教学的尴尬局面,这是英语初学者处理字、词、句、段的低水平重复,它会误导学生对写作学科的正确认识,以为写作课堂还是学词习句的地方,养成学生的懒惰习惯,使学生没有意识在写作课程之外努力打造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底。相反,我们认为写作课就是写作课。如果我们在英语写作课程中尽早、更多引入文学写作、新闻写作、应用写作等元素,则可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使其觉得英语写作课程学有所获、学有所专,同时给学生制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主动在写作课堂之外加强语言功底的训练。
  在体系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参考了部分中文院系的写作课程“文学文体-理论文体-新闻文体-实用文体”系列训练计划[3],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们的英语写作课程体系(见图1),并将其分解在七个学期完成(见图2)。
  
  图1 《英语写作》课程体系
  
  图2 《英语写作》课程体系的时间分配和内容分解
  
  该体系的设计既维护了“象牙塔”守护者对“自由教育”的追求,又兼顾了实用主义者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七门具体课程的时间安排也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维度三 教材的选用与编纂
  
  显然,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课程体系,要指望某一本书包罗所有项目是不太可能的。而且目前对问世的现成教材批评之声也时有可闻[4][5]。因此,我们更主张动员本课程的授课教师结合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参照我们既定的课程体系,开发自己的讲义,最后形成自己的系列教材。目前《英语新闻写作》已获准教材立项。
  
  维度四 教学方法的探索
  
  关于英语写作的教学方法,有人曾经直言“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6]当然,我们仍然要遵循古语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的掌握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我们鼓励授课教师学习前沿文献,研究经典文献,揣摩前辈专家们在英语写作教学或其它外语写作教学、甚至汉语写作教学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实践去检验诸如过程教学法、写长法、小组讨论法、个别辅导法等讨论比较热烈的教学方法,逐步总结出实效可行的讲练比例、题目布置、批改方式和反馈方法等。
  
  维度五 师资的配备与培养
  
  课程体系设定之后,我们拟摒弃以往由领导指定的师资配置方式,先发布课程基本情况和规划,公布课程建设目标,提供一定的课程建设资助,实行内部公开招标,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吸引有创业精神的教师投入到本门课程建设中来。同时创造条件,扩大人才寻找范围,从校外引进写作教学专门人才。
  另外,为了形成“将门出虎子,名师出高徒”局面,我们采取激励措施,鼓励英语写作教师努力研习教学理论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写作基本能力锻炼,拿出自己的良好作品给学生作示范,鼓舞学生的志气,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关于教师的下水写作,目前学界讨论颇多。写作教师空谈理论,站在岸上教游泳已是多年积弊。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提到美国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写作设计会”曾发现一位写作教师“二十年来从没写过一篇文章”,而且“从来不喜欢写东西”,“这样的写作老师比比皆是”[7]国内目前参与下水作文讨论的多为中学教师,但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一名蒋姓老师悉心体会教育家叶圣陶的教导“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自己也以天真之心为诗为文,给学生示范,在评析诗歌创作的时候,把自己的诗出示给学生看,并请学生们评议,以激发学生兴趣,不失为所有写作教师的学习榜样。[8]可惜的是参与讨论者中高校教师少见踪影,不知是老师们正身体力行着前辈们的教导,还是不以为然?这种局面甚是令人担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