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音乐审美在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
作者:康会云
音乐具有非凡的魅力。“音美感耳”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音乐的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字向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我国古代的《诗经》、乐府诗、宋词、元曲都是伴随音乐产生的优秀诗歌。古代描写音乐给人美妙感受的文字很多,如《列子汤问》中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歌声高亢、悦耳。西方古典乐曲和我国名曲都能给人以美妙的感受。《蓝色多瑙河》欢快跳跃的旋律、《溜冰圆舞曲》、《秋日私语》的抒情、悠扬、优美的旋律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所有这些优美的音乐都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既可悦耳,又可赏心,还可传情,拨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联想。
将音乐诉诸文学,用文学语言直接描写音乐美感的文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这两篇堪称音乐描写方面的典范之作。《明湖居听书》中描写声音的清脆、婉转用“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用“一丝钢丝抛入天际”来形容声音的高亢有力。描写声音的嘹亮如“傲来峰向西,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翻愈奇”。描写声音的绚烂辉煌比喻为“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描写声音给人的感受是“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用通感手法把无实体形象的声音美化为视觉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
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比喻两根琴弦所奏出的不同的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词来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在课堂教学中,若经常给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学生的素质一定会提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中,有为数不少的是词曲完美结合的精品。感染我们的除了优美的旋律外,歌词也是一首首精美的抒情诗。那深远的立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都是我们课本之外的语文学习材料。《长城长》的构思立意与课文《雄关赋》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雄关赋》由实实在在的雄关联想到意志和情感方面的雄关,指出真正的雄关在人民心中,即对我们伟大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长城长》由万里长城写到“咱老百姓的心坎上”的长城。教师在上《雄关赋》这篇课文时,能够联系《长城长》这首歌曲分析,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语言凝练优美,感情深沉真挚,如“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选取典型,生动地表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的奉献精神。《七子之歌》以一个饱受他人凌辱的养子对生母的深情呼唤,表现澳门与祖国母亲割舍不断的情怀,用“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澳门人民与祖国人民血脉相连,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不会改变。
像这样脍炙人口的歌曲还有很多,它们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运用比喻、拟人、移就、排比、呼告等多种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这些歌词的赏析,不仅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音乐美质,用音乐知识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目的之一。
康会云,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