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到底怎样上更好
作者:柯美松
适值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舒苏,一派生机勃勃。可我班却没有春天的朝气。教室里安静极了,却没有几个人听讲。孩子们有的发呆,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玩弄着钢笔……为了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昨天晚上我四处查找有关老舍先生《养花》的资料,设计一份令人满意的教案。可是看到学生这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心凉了半截。我按照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开始和学生套近乎:“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完,我环顾四周,学生并不因为我满腔热情而有所改变,仍旧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我失望了许多,但我还是满怀激情地依照教案程序讲课:“请昨天预习了这课的同学举手。”这时教室才稀里哗啦有了点动静,孩子们都举起了手。看到学生终于有了反应,我不由高兴起来,接着问:“谁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课堂立刻又恢复了平静。我看着毫无动静的学生心想:这个问题概括性较高,要动点脑筋,还是提个简单的。“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你能找出中心段吗?”稀稀拉拉举起了几只手,可大多数同学还是跟木头人一样茫然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都不愿意去想,这课文怎么上啊!接着讲吧,学生本身没有学习兴趣,不能参与课堂教学中,怎么能学课文?讲也白讲。难道要我唱独角戏?好像不符合课改精神的。正在我为难时,看到讲台边的作业本,灵机一动:平常孩子们不是说作业难做吗?正好这课的作业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对,就结合语文作业本讲课吧。我定了定神,开口道:“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作业本37面。”我说到:“看第四题。第一段讲了养花的原因、目的,分几层意思讲的,拿出笔在书上做上记号。”学生在利益的驱使下拿笔动手划了起来。由于答案明显,同学们不一会就找到了,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当学生轻松地学完了前3段时,还剩下一些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做作业本。因为孩子在学习中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而是动脑去想了,理解了课文内容,所以做作业速度也快。边做还边说:“好简单呢,我都会做!”看着孩子们如此兴奋,我趁热打铁跟他们说:“都说作业难,其实只要动脑了,难题也会变容易。”
第二课时,学习气氛更浓,孩子们积极动脑,你一言,我一语把我想讲的都说了出来,这倒省了我许多事。总结全文时,我又问:“谁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孩子们的手如雨后的春笋,有的还径直站起来回答。看到这场面我不禁暗自窃喜,却故做惊讶地问:“咦,刚上课的时候我也问过这个问题,怎么没有人知道啊?”同学们兴奋地嚷道:“上课用心了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来用心学习让你们受益非浅。说说这样学习有什么好处?”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作业变简单了,都会做了”“知道的东西多了”“原来语文也不难的”……看到孩子一张张得意的笑脸,心里欣慰极了。没有想到无心插柳的收获还不小呢,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内驱力,还以趣促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自我。当初要是我死搬硬套按原定教案上课,后果可想而知,教室一定是死气沉沉,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庆幸在关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虽然白白浪费了一个晚上的辛勤劳动,但是我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创设出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学、乐学、并会学,善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由“教”转变为“学”,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其实这样上课更好。
柯美松,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