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文学鉴赏要在个性化阅读中完成
作者:张文科
一、自主阅读,自我感悟。以初三第二学期为例。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全册四个单元的现代文均是文学作品,有新诗、散文、小说、剧本。课本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过诗歌、小说、散文,对这三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甚至练写过习作,剧本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但只要读起来,并不难懂,因为文学往往是触类旁通的。但大多数学生毕竟缺乏总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初读作品,常会有无从着手的感觉,所以教师的导读是必要的。但教师的导读不是阅读结果的宣讲,而是阅读过程的导引,这是区分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的要点。对于生字的认识、词语的理解,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文本自行解决,老师的考察应着眼于字词的运用。对于文意的理解和概括,应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创新,口头总结和书面概括灵活运用,以达到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目的。抒情诗提示学生注意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形成和意蕴的意义;小说注意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意义等文本表达的中心问题的分析,一定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自我表达出来,防止机械套用,使阅读流于形式。
二、合作探索,多维交流。阅读教学应该让课堂开放,让学生自由交流感受,使阅读向纵深发展。我也认同组织学习小组,先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有人认为将学生按程度差别梯度搭配组成小组好,我认为这样搭配的小组忽视了认知差距和非智力因素,使差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实际上也行不成交流探讨。分组应在学生自由联合的基础上作适当调配,小组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随时变更。总之,要让学生找到自己最适合交流的伙伴。甚至在交流过程中可打破小组界限,因为看法的相同和迥异重新形成小组。这个时候,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或巡视全场,或驻足倾听,或加入讨论,但不可喧宾夺主。
三、质疑解疑,存疑评价。按一般的阅读常理,读者独立阅读后产生的自我感受理解经过交流互补后再次形成的感受理解就要成熟多了,这样的阅读过程应该说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让学生利用语言文字学会了思维,形成了思想,体会并内化为情感。但初中学生毕竟不能全面独立的解决语文学习中的所有问题,要使阅读深化,最好能形成师生相互质疑解疑的良好氛围。当小组成员的问题和解答趋向一致时,教师应当及时征问征答。对学生的质疑,应当选择最有思维价值、最切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问题,板书于上,称为存疑。这样做,一方面示意对质疑者的褒奖,一方面征求回答。而对黑板上已有问题的回答,重点放在生生互补上,对学生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应着眼于启发引导。教师一定要珍惜这个良好的师生问题场,它是学生走向成熟的捷径。
四、讨论释疑,反思升华。经过质疑答疑的过程,剩下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存疑于黑板上,这时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释疑。应当选择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最切近的问题为课堂讨论重点。如果学生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点拨指导,对有思辨价值但不重要的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要求课外探讨。总之,这一步骤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诚然,学生自主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无法预测,也无法在课堂中一一解决。因为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阅读者思维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的多样性,但既然开放了课堂,教师就应该有充分的应对准备。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多维探讨,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教学便进一步拓展开来。
张文科,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