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通讯写作的五个步骤
作者:魏一峰
通讯是新闻事实的纵深报道,写作线索可以从生活中发现,但更多的是在消息中发现。著名记者王石1960年春节过后,在翻阅报纸时,偶尔发现《北京晚报》一条新华社短讯,表扬北京特种药品门市部的职工,春节期间抢救山西农村60多名食物中毒民工,设法急速运送药品的先进事迹。他判断这条消息很有价值,这种英雄行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经过深入地采访,写出了感动全国的著名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穆青在新华社工作时,收到一篇来自山西的新闻稿件,介绍吴吉昌的植棉经验,同时提到这位劳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却坚持进行科学试验的事迹。这引起穆青的注意,于是组织力量去山西采访,写出了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第二步: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
通讯要求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和事件,因此采访比消息的采访更加深入全面。人物通讯必须深入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行动的思想脉络,展示其先进事迹或荒谬行径的思想基础。事件通讯要洞悉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揭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采访的时候,不停留在“问答式”采访模式,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获得尽可能多的材料。鲁光写《中国姑娘》和《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两篇通讯时,和女排姑娘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通过观察,发现教练在训练时对姑娘们非常严厉,队员在地上边哭边接教练重重的扣球。生活中他们的关系却非常融洽,队员走出训练馆,就追着去拧教练,以解心头之“恨”。听说一个队员的日记写得非常好,在征得她同意后,通宵达旦的阅读,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材料。
第三步:确定最佳的报道角度
深入调查采访和大量占有材料之后,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报道角度。好的报道角度要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新闻价值,有利于避免一般化报道,有利于深化新闻主题。在新闻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代社会,作者要“先发制人”,必须在几个方面领先一步:第一,要不断地研究宣传动向,经常进行报刊分析,在没有宣传过的方面确定报道角度;第二,要把握受众的时代特征、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阶级特征,从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方面确立报道角度;第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确定报道角度,不因为“赶浪头”而变换角度。
第四步:选择精当典型的材料
通讯是对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的生动报道,要突出新闻的主题,必须选取典型的材料。80年代初西藏对国外开放,南斯拉夫记者兰契尼写了一个片断:“清晨六点的拉萨,万籁俱寂,一个男人一步三磕头地向一座寺庙爬去。此时,广播喇叭里突然响起了《东方红》乐曲声,虔诚的宗教信徒与雄壮的《东方红》乐曲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生活画面。”这则材料设置的场景把西藏的政治生活、社会面貌、思想意识、宗教习俗融为一体,写出改革开放初期西藏特有的风貌,非常具有代表性。穆青的通讯《金字塔夕照》写了金字塔下许多不协调的场面,其中一则材料非常典型:“肥胖的外国人骑着干瘦的埃及骆驼,在兴高采烈地漫游。”“肥胖的外国人”和干瘦的埃及骆驼”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西方帝国主义压迫埃及正是这篇通讯的情感倾向。
第五步:采用恰当的表现手法
形象性和感染性是通讯重要的艺术特色,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能使通讯彰显文采。适量的抒情有利于写人记事时表露真情,适量的议论有利于通讯散发思想光芒。烘托和渲染的运用,使通讯的主题得以鲜明呈现。通讯的人物描写多采用白描手法,景物描写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有这样一段:“有一天,他扫街发现几颗丢落的棉籽,高兴得连忙揣在怀里。他想,不让明搞,我就暗搞;不让在大田里搞,我就在自家院里搞。他回到家里,用一个瓦盆装了土,把棉籽埋进去,放在炕头上。不久棉籽萌芽了,越长越高,他怕被监视的人发觉,就把棉苗移栽到院里洋姜丛中,隐蔽起来。一听到有人敲门,就连忙用鸡罩罩住……当时,他真是想不通啊,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些人可以目无法纪,任意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当儿戏!而他,想为国家作出点贡献,却不得不偷着去干!”这段描写生动、真实地反映出吴吉昌与邪恶抗争的鲜明个性,使读者产生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强烈憎恨。
魏一峰,男,湖北咸宁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