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写作中的幽默制造

作者:彭元忠




  笔者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的文章语言单调枯燥,缺乏表现力,缺少艺术情趣。笔者认为,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灵活机智的运用幽默,增强文章的情趣与文采:
  
  一、用汉语的谐音现象制造幽默。在汉语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谐音现象。它利用汉字音同(近)形(意)异的特点,或一语双关,或以此言导彼意,或故意拆解词语的固定意义,赋予它新的临时性意义。如“实不相瞒,天仙牌风扇的名气是‘吹’出来的。”、“‘台独’分子以‘民意’为名义,时常做出一些‘去中国化’的小动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特级(急)教师就是特别喜欢和学生急的教师。”、“这个情人节,对王女士来说,成了‘擒人节’——她终于抓住了丈夫搞婚外情的铁证”、“作为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更应该让学生‘悦读’。”在笔者看来,只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利于更好地表达,就应该予以尊重。毕竟,这也是语言的一种创新。
  
  二、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制造幽默。如:“从前的‘吻’,象钉子,一‘吻’订终身;现在的‘吻’,象变质的胶水,粘不住任何东西。”、“五一长假,我们几个牌友聚在一起,连续作战三天三夜,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饿了,就打电话叫人送上快餐——谁都不能独自离开。几天下来,我们几个人都面目全非,像几个从古墓里跑出来的野鬼,脸色蜡黄,像裱纸,眼睛像是顽童随手在泥墙上掏出的几个破洞。”、“郭沫若说:‘鲁迅先生是一头牛,我就是牛的尾巴’;茅盾说:‘那我就是牛尾巴上的一根毛’”、“东施一回头,吓死路边一头牛;东施再回头,黄河长江水倒流;东施三回头,哈雷慧星撞地球”。
  
  三、用仿词或挪用手法,改变词语的用法制造幽默。按照“就近”的原则,在某些词语的身上做点“手脚”,或者改变词语惯常用法,把它放到一个新的语境中,都可以带来新的意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班主任又在向我们喋喋不休地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牙膏我是刷;你是哈密我是瓜;你是豆腐我是渣;你端杯子我倒茶;你生孩儿我看娃;你是疯啊我是傻,缠缠绵绵到没牙。”“喝一杯是人在喝酒,喝两杯是酒在喝酒,喝三杯是酒在喝人。”
  
  四、运用同字手法,在复沓回环中制造幽默。“永远也做不完的基础题巩固题补充题综合题边缘题模拟题压轴题,令你头皮发麻眼睛发花心口发慌手脚发抖”、“三个姑娘,一个秀气,一个洋气,一个土气。秀气的满是灵气,洋气的全是娇气,土气的露出几分傻气。”、“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老婆,外号叫做‘小飞蛾’”(赵树理)。
  
  五、引用熟语制造幽默。熟语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惯用语。在汉语的园地里,熟语是一朵惹人喜爱的鲜花。它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趣。在写作时,若能恰当地引用,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如“小明成绩没考好,不能怪老师,毕竟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他这样做太不应该了,我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他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和老婆一刀两断。”、“甘蔗没有两头甜”、“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天下乌鸦一般黑”、“荷花塘里起火——藕燃(偶然)”等等。
  
  六、用讽刺漫画手法、寓言式笔法制造幽默。这种笔法往往抓住事物(人物)特点或性格中的几个侧面,用描写的手段再现其形象,揭示其本质。如《齐人有一妻一妾》对齐人的描写;《变色龙》中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描写;《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的刻画,都用了漫画式笔法。
  当然,在运用幽默时也要注意分寸,用得不好,会导致“伪幽默”——油滑、低俗与浅薄。绝不可为幽默而幽默。著名作家王蒙说过:“幽默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一种穿透力,一两句就把那畸形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了出来,既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智慧来驾驭幽默,创造幽默。
  彭元忠,湖南津市市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