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诗经〉三首》的修辞手段

作者:付振果 董会荣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光辉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它如一轴巨幅画卷,不仅形象表现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世态人情及民俗风习,而且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等艺术上均取得巨大成就。
  《〈诗经〉三首》在艺术上除重章叠句、“赋、比、兴”手法运用具有突出特点外,善用修辞手段来表情达意、塑造形象、表现中心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聂石樵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曾表述:“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到。”
  下面就《<诗经>三首》——《氓》《无衣》《静女》中的修辞手段列举如下,以飨同仁。
  
  △比喻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①②句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变衰老,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借代
  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①句以“复关”指代住在复关的那个人;②句以“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呼告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此句呼“鸠”告“女”抒发女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对比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①、②句于对比中表现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谴责了男子的负心无行。
  
  △衬托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此句以“淇水总有岸,洼地总有边”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异称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与士耽!
  女主人公对“氓”的称呼由昵称“子”到通称“士”的改变,不仅表达了一个“钟情女”对“负情汉”的无限失望,而且表现了她的决绝、醒悟。
  
  △重言
  ①氓之蚩蚩;②信誓旦旦;③泣涕涟涟。
  “蚩蚩”“旦旦”摹氓之伪相;“涟涟”状女之痴态。
  
  △仿拟
  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①句摹拟了男子一时见不到心上人的焦急、惶惑的情状;②句摹写了男子对“管”颜色的感觉。
  
  △顶真
  ①及尔偕老,老使我怨。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①句与②句分别构成词语顶真和句子顶真,形成连贯的语气、严谨的结构,表达女主人公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感情;表现她清醒、刚烈的性格。
  △对偶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互文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反问
  岂日无衣?
  通过反诘,加强语意和语气。
  
  △设问与夸张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表现战士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排比与反复
  岂日无衣?……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偕行!
  该例构成段落排比与间隔反复的形式。在重章复唱中体现士兵们团结友爱及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
  
  △层递
  《秦风·无衣》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弋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婉曲
  ①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①②句中以“彤管”好看,“荑”草美丽稀奇,含蓄而又曲折地表达男子对“静女”的一往深情。
  付振果,董会荣,教师,现居安徽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