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公文体式的变异看应用文特征
作者:殷显谷
我国应用文历史悠久,最早的应用文见于甲骨卜辞。在阶级社会里,行政公文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服务于政治、经济的需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行政管理和文书工作,早在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发布过《陕甘宁边区政府新公文程式》,其中明确规定新公文有两类:一类是主要公文,有命令、布告、批答、公函、呈文五种;另一类是辅助性公文,有指示信、报告、快邮代电、签条、通知五种。这些公文体式,根据民主社会的需要,革除了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等级森严和行文繁杂的弊端,充分体现了民主性。但受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通讯能力、印刷技术、交通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的公文体式,采用的是1987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10类15种。即命令(令)、指令,决定、决议,指示,布告、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这些公文文体于1942年颁发的公文程式比较,明显的要完善、合理些。如将“布告”细分出“公告、通告”两种,并明确了各个文种职能:布告以惩戒性为主;公告其告知的内容重大,告知的范围广泛;通告则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再比如取消“快邮代电、签条”两种,增加“决定、决议、通报、会议纪要”四种。这些增减既体现了中央政权在行政管理上的权威性,又体现出行政管理的民主和科学性,还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地向市场经济转轨。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政治体制、人事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也在深入展开,对此,公文体式不可能没有变化。请看前些年出现了一个新文种:公示。它应用于干部的任免、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方面。再请看“通知”的使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各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庞杂,上管天文地理,下管吃喝拉撒。春耕夏种大事小情都要发“通知”,且是层层转发,造成文山会海。近年来,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信息传播渠道的增多,“通知”的使用频率明显减少。还有“命令(令)、指令”两种文种,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工农业生产、流通领域都有指令性计划。现在“指令”几乎看不到了,“命令(令)”仅在军队、公安等领域使用,政府部门只有少见的“主席令”、“市长令”等几种了。而在计划经济时代,一般的人事调动就用“调令”,现在却只用“商调函”。这一“令”一“函”的变化,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用人制度的改革等新形势新面貌。人才流动,双向选择,一纸调令,不能解决问题了。上述几种公文体式的变化,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应用文的社会性特征。
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公文文体出现异化现象,比如说公告,本来是郑重宣布重大事项或决定、决议的。公告的制发者主要是省级以上的高级机关或授权的专门职能机关。有些商家看中其“宣布的事项重大,发文的级别高”的特点,在做商业广告时巧借公告这一文体名称,如:售楼公告。这种借用虽有混淆公告和广告概念之嫌,却为公众所认同。就是专业人士也不必去鉴别其对错,因为,公文有其特定的制发者——政府机关。公文体式的变异现象,时刻发生在你身边,只要你细心留意,是不难发现的,因为,变异是生活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应用文的社会性特征体现。
总之,应用文的应用范围广泛,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其社会性特征是不言而喻的。特别要说明的是除公文以外,其他类别的如经济类、法律类、应酬类等应用文的社会性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不作深入分析。作为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点才好。
殷显谷,男,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