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散文写作要处理好五种辩证关系

作者:罗建军




  散文的说理不是长篇的高谈阔论,也不能全凭刻板谨严的逻辑推理。散文中的“理”,动于内的是作家深刻的人生体验,形于外的则是入情入理、诚恳真率的娓娓“讲述”。作者将自己来于人生体验的哲理感悟,借助文采斐然、富于情趣的诗意文字传达出来,才成其为散文的“理趣”,也使读者在为作家的奇思妙想或真知灼见所折服的同时,获得文学阅读必不可少的美的愉悦。如钱钟书的《吃饭》:“吃饭有时极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落,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本是说理,却说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兴味无穷。
  
  五、“诗意”与“散文味”
  
  人们往往肯定散文的诗意盎然。
  杨朔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高尔基说:“我们的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
  杨朔的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等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他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
  可见,散文的诗意是一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
  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斓,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娴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主体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然而,散文应当更具有散文味。散文味是散文“这一种”体裁在题材表现、材料选择、结构组织、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综合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味。其中,散文语调或称话语方式释放出的“散文味”通常被视为散文美学风范的标志。
  即使散文要有诗意,其也是以散文味作为“底色”的,是“散文的诗意”而不是“诗的诗意”,因此,散文通过意境创造诗意有自己的特点,其“意”的表露通常更加显豁一些,其“境”的营造通常更详备些,而且,这种诗意是通过散文独特的自然的真实的灵动的话语方式传达给读者的。
  既要“诗意”也要“散文味”不是暗示我们好的散文是散文诗形式的。关于散文诗,余光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最可厌的莫过于‘散文诗’了,这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非驴非马的东西。它是一匹不名誉的骡子,一个阴阳人,一只半人半羊的faun。往往,它缺乏两者的美德,但兼具两者的弱点。往往,它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但留下了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对我们处理好散文写作中“诗意”和“散文味”的关系是有启发的。
  
  参考文献
  1.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周剑,郭农声.写作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4.余光中.缪斯的左右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江少川.现代写作精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罗建军,男,湖北黄石市黄石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