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作者:柯尊娥
一、引导学生朗读 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从当前阅读教学状况看,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从而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晏子使楚》这一课朗读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晏子和楚王对话时各自不同的心理活动,并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出各自的心理活动。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我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1、同桌“对话式”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通顺,读流畅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同桌互读,一生读晏子说的话,一生读楚王说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这样,学生朗读时觉得十分紧凑,读出了两人对话时的各自语气。
2、表情朗读。
首先,我启发学生想象楚王和晏子对话时各自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晏子说的话,女生读楚王说的话。然后男女对换角色再读。这样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感悟到了,楚王的傲慢、愚蠢,晏子的能言善辩,随机应变的才智,效果非常好。
3、角色表演读。
在学生理解了晏子、楚王说话的动作、心理、表情之后,我请班内平时演课本剧表演最好的两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晏子和楚王上台表演读,他们精彩的表演朗读,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通过对话朗读,学生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到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表情朗读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感知课文内容,“角色表演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达到了以读带悟、读中感悟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 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只有这样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但是并不等于教师就不能讲、不能问。我在上这一课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学生零散的、模糊的、重复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具体做法如下:
“通过朗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地方告诉大家。”
学生A:我知道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是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示楚国的威风。
学生B: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反驳楚王。
学生C:我知道楚王是一个很傲慢的人,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还是一个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尊严的人。
刚才有的同学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并且都是用书中原文的话回答的,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用自己的话简洁的告诉大家。同样晏子反驳楚王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主要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得出:
访狗国
钻狗洞
齐国没有人才
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齐国人是强盗
社会环境使好人变坏
教师适时地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和学生、文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交往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这样引导的目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小学生心目中,能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好,此外,从学生的思维过程看,是在自己感情的基础上,听取了其他同学的认识后,通过自主的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这样认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才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深化课文内容
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晏子使楚》这一课讲了三个小故事,侧重描写了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楚王傲慢、侮辱别人;晏子虽受侮,但他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地与楚王斗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
1、在指导学生“自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编剧上下功夫。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去,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把教材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实则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在不背离原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想象、创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我是这样提醒学生:晏子是怎样来到楚国的,是他一个人吗?同学们在排练时,听到这样的提示,马上就加入了这样一段内容:“晏子乘马车和陪同人员一起缓缓地行驶在通往楚国的道路上,在离楚国近二十里路上,被守城的士兵发现,士兵快马报告。”通过他们的想象,把课文内容与古装影视内容联系起来,同学们表演兴趣大增。
2、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提炼台词,设计动作。
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不仅仅是对课文语言的运用,而是要创造性加以运用。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已经对书本语言烂熟于心,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地运用这些语言,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本文侧重描写人物对话,语言平淡,既没有人物的动作、表情,也没有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在编演剧本时,教师必须根据剧中人物的个性特点,教给学生认真提炼个性化台词,设计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动作,比如楚王见到晏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
楚王(对左、右护卫)我怎么只见从阁下走来一个孩子一样高矮的人呢?莫非……看花了眼?
左右护卫(同笑)大王,你的眼睛一点也没有花!
楚王(故作不解状)眼睛没花吗?奇怪!那么,为什么我却瞧见一个“小孩子”在说大人话!
晏子(严肃状)我乃是齐国使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
楚王(藐视状)既然派一个小小的晏子走访……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点燃他们创新之火,激发创作热情,这样势必要认真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课堂上让学生掌握语言,积累语言,对语言进行迁移,学生之间是团结协作,发挥了每个人的自主能动性,互相指出不足之处,互为参谋,达到了合作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柯尊娥,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