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现代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讨
作者:李晓红
一、在整体感知中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
揣摩语言,就是以字面意义为基础结合一定的语境,如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经历和风格等,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探求、辨析和品味。但揣摩语言重要的是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也就是我们应该遵循整体感知的原则,不但对作品背景、作家经历这些大的社会背景作整体感知,而且把作品当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看待,弄清它的主旨,这主旨与社会的整体联系等。这样就使整体和深层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绝句中富有情韵、含蕴悠长的一篇。欣赏这篇作品,一定要整体感知创作背景,才能品味出诗句的丰富的容量。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喜欢文艺,杜甫即因才华卓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宴请,才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这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景极为凄凉。李龟年也飘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心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有了对这种创作背景的整体感知,我们就不难理解“江南好风景”在此处成了乱离时事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也就会深深体味“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在一转一跌中寄寓的无限感慨,并对“落花时节”四个字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其深层含义。“落花时节”,从字面上看,是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但它还暗指李龟年和作者不幸的身世。对于唐王朝来说,经过一场“安史之乱”,盛世的繁荣已经破坏殆尽,也正是“落花时节”呀!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让我们在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中揣摩语言的深层意义。
二、从历史文学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
任何一篇文章都只不过是一篇例文,单凭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理解认识它所概括的思想还显得单薄。教师不妨结合相似内容文学作品,从历史文学的角度对文章反映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比如讲述《诗经·氓》这首诗,学生明白了它的主题思想是“诗中通过女主人公诉说自己与‘氓’相爱、结婚、遭弃的经过,谴责了‘氓’的三心二意、背弃誓言的丑恶行径,揭露了‘氓’的虚伪、不忠的思想性格,抒发了女主人公悲愤、悔恨的心情,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和夫权制对妇女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广大妇女不愿忍受屈辱的抗争精神”。要让学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氓》所反映地战国时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妇女悲惨的命运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可以联系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此文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也有着和《氓》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婚姻悲剧。从而比较战国时代妇女和东汉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剧命运的异同。可以进一步联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的爱情婚姻悲剧。可以分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氓》中的那位女子、刘兰芝、唐琬、林黛玉这些女性,无一不是美丽善良的女性,她们追求真挚的爱情,可是都落下了一个悲惨的下场。从不同时代女性的悲惨遭遇来综合探讨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认识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妇女所遭受的摧残。还可以把古代女性和现代女性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女性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地位的变化,由女性的社会地位到女性的自爱自尊自强。这样从历史文学的角度对《氓》进行综合分析,把文章的主题及内容深度化,扩大思维容量,增加理解、思辩的深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也达到了历史性的学习文言文的教学目的。
三、从现实的新视角讲解文言文
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时,在理解了昏庸官吏“好烦其令”,破坏老百姓正常的生活秩序,搞得老百姓穷于应付,使得民不聊生,对当官者提出了警戒,一定不要扰民,要顺民天性的基本主题后,同时教师可以大量联系社会生活,诸如我国目前应当如何进一步改善为官之道,怎样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教师如果能够由此展开对当代的行政管理比如如何进一步改善当今的为官之道等问题的讨论,这会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主题理解更深。从《季氏将伐颛臾》可以探讨从古至今人们对战争的看法,还可以由子路、冉有的责任问题展开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责任等问题的讨论。比如在讲《寡人之于国也》,可引导学生作一系列思考:办事情要符合规律,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要把发展生产、满足并丰富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首位,不可使行政成为应付世事的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体察民意民情”、“造福一方”、“和谐发展”这些吁请及战略方针的提出,也就明白了“重视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百姓的基本生存,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这样就抓住了传统文学和现代生活、现代思想的切合点,学生明白文言文虽然年代久远,但并不是说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毫无关系,在现实和文言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就会激起强烈的求知兴趣。
四、挑战传统观念对内容勇于探索创新
美国著名教育家D.霍金斯说过“创造是一种心智的最佳活动”。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语文教学创新的探索中。创新的含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对传统篇目不同解读或者延伸解读也体现着创新。所以可以适当地挑战一些传统的看法,联系比较当代的价值判断,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学习《郑伯克段于鄢》这篇课文,教学参考唯一确定的主题是“本文通过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的争斗并取得胜利,与其母反目又和好的过程的生动记叙,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矛盾激化,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情况,展现了统治者的凶狠残忍,虚伪卑鄙的真实面目”。郑庄公有着工于心计,阴险狠毒,奸诈狡猾虚伪卑鄙的性格特点。我引导学生作不同的分析:郑庄公并非奸诈狠毒。庄公年长,他登基就位,应是名正言顺。共叔段阴谋叛乱,可谓蓄谋已久,策划周密。母亲的宠爱,促使了他的贪欲权欲,促使他难以自拔,最终葬送了自己。岂是兄长靠简单教育所能挽救的?在斗争中,郑庄公等待时机制服对方,而非治死自己的动乱兄弟。这难道不是对他最好的教育?“共叔段出奔共”,郑庄公并没有乘胜追击,以杀死对方而后快,而是对他留条生路。说明郑庄公的目的仅仅是制止叛乱,并不是手足相残,这种以德报怨的行为,还不足以说明郑庄公寓有智慧,宽厚仁慈吗?何谈“伪善”、“奸诈狠毒”?一国之君,靠自己的智慧,平定叛乱,稳定局势,就是“老谋深算、奸诈狠毒”吗?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那么多一解读仍然是积极进取的教学方法。
例如《陈情表》这篇文章,李密写了自己两次辞不就职所面临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况,以“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借口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无人奉养,不能分离,以消除晋武帝的猜忌。文章写得哀婉凄凉,催人泪下,令人信服,感人至深。也使晋武帝看后很是感动。我引导学生做延伸理解:李密自己实在不愿在新朝就职服务,背弃名节,却可怜地拿九十高龄的老祖母当作挡箭牌,讨好地以“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借口,表达自己在祖母故去后愿去做官,并且信誓旦旦。后来祖母卒,李密无奈只好出仕晋朝。透过文章可以看到李密俯伏在强权淫威下颤抖的灵魂,看清背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比如还可以打破常规,分析《孔雀东南飞》中的男主人公焦仲卿的“罪恶”:他处理问题方法不当,当母亲责怪刘兰芝后,他立即就去质问刘兰芝,采用过激的“兴师问罪”的做法,导致了被迫休妻的下场;在分别时,只给了妻子兰芝难以维护的誓言和无尽渺茫的期待;当他得知兰芝另嫁的消息后,他表现出的是偏狭和偏激,以死相邀。
教学中勇于探索创新,突破固有的定论,推陈出新,就会启发学生活跃的、发散性的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会永远受到学生的喜爱,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章内容品味得深、体味得切,才能在讲授时收放自如,学生才能从中受益,从这点来说,是对教师的挑战和考验。
李晓红,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文秘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