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作者:张虹群




  语文与诗意有着特殊的血缘。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给予师生一种诗意的生命享受。
  
  一、诗意的课堂体现着人文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诗意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性,要将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讲得越深越透,学生受到的限制越严重,我们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品感受,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不妨言有不尽、引而不发。况且语言文字中的语境、语调、语意很多时候不是靠老师能讲出的,而是靠品、悟。教师应做学生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正如朱熹所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给学生更多地自由想象的空间。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越来越多,有些学生学课文仅仅为了考试,对文本的理解很少,缺乏情感体验。
  
  1、使学生的思想融合于文本。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灵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捕捉作者熔铸于作品中的情与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即思想与文本的融合,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目的。下面是《燕子过海》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艘船上的一名水手,你会对那些燕子说些什么呢?
  生:小燕子,祝你一路顺风。
  生:一路保重,小燕子。
  生:太棒了,不怕艰难的小燕子,愿你们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勇敢的小燕子,你们放心地飞向南方吧,你们躺在甲板上的小伙伴,我们会好好待它们的。
  生:好样的小燕子,你不怕辛苦、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
  ……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巧妙地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让他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语对象转换成鲜活的表象,并根据言语对象在文本中的动态发展,组织表象活动,进行再造的想象,并从中引发主体的言语生成、情感体验、审美体味。由于学生“入情始于亲”,介入到深切的体验过程中,察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引起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学生主体充盈着的丰富情感在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中尽情地抒发出来。
  
  2、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明方向。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忧乐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通过《长城》《颐和园》等课文,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卢沟桥的狮子》《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教育学生毋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结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征》等课文,引导学生从伟人的事迹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等课文,进行诚实守信与助人为乐的品质教育等。同时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品析,可以帮助学生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诗意的课堂享受着生命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占有知识的绝对权威,课堂是知识传播的场所,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恰恰忽略了有着“授—受”关系的学生是富有生命灵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应是鲜活的生命存在,人们的课堂生命质量应引起我们的关爱。关注生命,就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
  
  1、不拒绝意外的产生。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力的场所,它并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定。特别是在教学中应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教学的生成更是难以预设,课堂上一些怪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孩子从自身经验和认知上与书本发生了抵触,这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去磨合化解。教师不能简单地、无视学生的认知,一味地灌输和传递,而必须十分关注知识建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鲜活学情,并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来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而且这些别致的问题特别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他们对课文的研读会更投入,表现得更有兴趣。生命的课堂应欢迎意外的产生。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有人说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是的,那教学机智、应变能力从哪里来呢?还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知识和人文的素养,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只有肚子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变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把“意外”演绎成“精彩”。
  
  2、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但有时由于方法不对或方向不正确,使得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甚至可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因此,教师可适当教给质疑的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1)从课题进行质疑。
  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文好题一半。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课题的质疑必不可少,更要养成习惯,经常推敲,进行研究,寻找规律,从而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如在《那处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中,就可从题目入手,“为什么要以《那处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读,去体会,去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多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2)从关键字词入手质疑。
  如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子中,为什么用这个“滑”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用这个“滑”字,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美,让人回味无穷。可见关键词是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
  语文教学是有诗意的,但我们不能丢掉传统语文,而是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我们今天的课堂,观照两者之间的差别,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智地探索,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实在,终身受用的学习氛围。诗意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快乐、健康,让我们带领学生生活在诗意语文教学的大地上吧!
  张虹群,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