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汉语语法与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
作者:唐慧菊
汉语词语功能的灵活性在古代汉语中还表现在它的词类活用上。这与西方语言词类那种把词的性质固定在词形上的样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个词只要语义上配搭,事理上明白,就可以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比如《左传》中单音词“雨”的动词用法占62%,名词用法占38%;“衣”的动词用法占61%,名词用法占39%。汉语的语词活动能量大,也为词语运用的艺术化提供了很大的余地。诗歌中临时改变词的词性,不仅给诗句带来强烈的新鲜感和生动性,而且也是诗人炼字、炼意的结果,这些地方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与“晓灯”暗示了一个不眠之夜,“空阶”和“离室”渲染离别时人心境的凄惶,最妙处还在诗中的“滴”和“暗”字,“滴”后面所跟实为状语,是“滴落在台阶之意”,“暗”本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且为使动用法,有了这两字,生动展示了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声音,冰冷的雨滴仿佛滴落在人的心里;天已破晓,油灯将烬,充满离愁的屋子感觉十分昏暗。诗歌中的词类活用,扩大了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指明了诗歌意境的情感方向。
因为是临时的活用,因此对这类词语的理解,必须结合特定的语境,也就是要把握诗人通过这些字眼所传递出来的情感信息,“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与其说它好在形象性上,不如说它好在是那么生动地传达出了诗人对春天到来时的那种满怀欣喜的感情。这样的词语使诗人的情感得以明朗化,循着这个方向就可以进入诗的意境了。
总之,汉语语法,不像英语那样有显露的外在形式,而是隐含在语言内部的,其关联照应手段是隐式的。而这正赋予了汉语在写景抒情时所特有的模糊性、含蓄性和意合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勋.诗词审美[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3.
[2]胡立新.论古典诗歌意境的空间张力美[J].黄冈师专学报,1993.1.
[3]周红波.论古代文言在意象和意境创造上的优越性[J].咸宁学院学报,2005.4.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6.
唐慧菊,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系教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