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苔丝悲剧的文化解读

作者:王天润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抒情诗歌。哈代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三个系列:罗曼史与幻想小说、机敏的小说和人物和环境小说。[1]《德伯家的苔丝》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系列。他的小说被总称为威塞克斯小说。[2]
  哈代的创作时期处在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资本主义的侵入给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带来的不幸和灾难,并在其作品中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哈代的作品中展示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及其对当时社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批判态度。
  
  一、苔丝概况简介
  
  哈代在其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如《还乡》中的游苔莎、《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远离尘嚣》中的芭斯西芭、《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苔丝是哈代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
  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其代表作之一,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农家女子,她天真、美丽、勤劳、善良,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却不断遭到沉重的打击。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苔丝形象的塑造及其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伦理道德,谴责了社会邪恶势力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因为家庭贫困,十七岁的苔丝不得不到“本家”德伯家去做工,遭到花花公子亚雷的污辱,怀了身孕,在周围人眼里成了一个“失了身的女人”。她不仅得不到同情,反而要忍受周围人的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来到一家牛奶厂工作,认识了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新婚之夜,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遭遇,充满伦理偏见的克莱突然一反常态,遗弃了苔丝,使她的境遇雪上加霜。后来父亲去世,一家人生活无着。这期间偶遇亚雷又来纠缠她,为了家人的生存,苔丝不得不又迁就了他。这时克莱的突然归来极大地刺激了苔丝,愤怒中苔丝杀死了亚雷,沦为杀人犯,被判死刑。
  
  二、苔丝形象分析
  
  苔丝聪明美丽,善良淳朴,她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心灵的痛苦,却仍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苔丝的形象是鲜活的,可爱的,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可爱的女性形象之一。
  苔丝形象的最显著的方面是她的容貌美。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容貌的描写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方面,为主人公品格的描写打下基础。哈代对于苔丝容貌美的描写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在小说开头描写五朔节游行队伍中的苔丝时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容貌姣好而干净利落的女孩子……她那两片嘴唇是娇艳生动的,一双大眼睛是大而天真的,更使她在容貌和颜色上增添了一种动人之处”。[3]当苔丝再一次出门,到塔布篱农场去做工的时候,经过一次磨难的苔丝依然很美,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此时,她的脸庞带着一种最自然的笑容,也是一张像花一样娇艳美丽的脸蛋”。[3]再看克莱眼中的苔丝:“那个新来的挤奶的女工,是多么新鲜,多么纯洁的大自然的女儿哟”。[3]
  苔丝的淳朴善良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作品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她不爱虚荣,当她的父母因听说自己是古代贵族的后代而高兴的时候,她却很不以为然,坚持认为自己就是农民的女儿。她去亚雷家做工完全是出于对家人生活考虑。在亚雷家做工期间,当那些泼妇骂她的时候,善良的苔丝只是躲着她们。善良是优点,但过于善良的人没有了基本的自卫能力。假如苔丝强悍一些,也许不会给亚雷留下作恶的机会。因此,苔丝的善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给她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一连串的灾难。当安玑告诉她他过去的一件过错时,苔丝欣然原谅了他,善良的苔丝以自己善良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克莱,招致的却是无情的冷漠和讥讽、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性的后果。
  苔丝勤劳勇敢,富有责任心。由于苔丝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作为兄弟姐妹中老大的她,在家庭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勇敢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父亲在听说自己是名门后代时喝醉了,苔丝带着弟弟替父亲赶车送货,然而因车祸老马撞死。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的时候,苔丝遵照父母的意见,到德伯家做工。一两年以后,她来到塔布篱牛奶厂做工,老板让她先休息一下,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可是她喝了两口生牛奶就要开始干活,“我现在就工作吧,这样可以熟悉一点”[3]。苔丝的责任心不仅表现在她对自己家人的生活承担责任方面,还在于她对爱情的负责态度。对自己的过去,苔丝曾给安玑写过信,也曾想当面告诉安玑,都没有成功。安玑后来回忆说:“我想起来了,你是要告诉我的,可是那时候我阻止了你”[3]。她只好在新婚之夜告诉了克莱。
  苔丝还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苔丝在德伯家受欺负以后,面对亚雷的经济上的诱惑,苔丝毅然选择了离开。她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亚雷同流合污。她在痛苦与迷茫中对传统的贞操观提出质疑:“一个女人的贞操,一旦在不小心中失去,竟是永生都无可弥补了吗?”[3]她不顾周围人歧视的眼光,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不公正,孤身一人养活孩子,还在公开场合给孩子喂奶。当她不能得到牧师给自己孩子洗礼时,自己动手给孩子洗礼。后来克莱丢下苔丝远走巴西,杳无音讯,父亲去世,一家人无家可归,亚雷又来纠缠她,悲痛之中,她对克莱的行为表示愤慨:“安玑呀,你怎么就如此狠心地待我呀!我为什么就应该受这样的待遇呢?我把这事前前后后地仔细琢磨了一番,我永远——永远也不能饶恕你。你不是不知道我是无心的,可是你为什么却老这样害我呢?”[3]苔丝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偏见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一个孤立无援却不甘屈服的叛逆者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当克莱突然回来,苔丝在悲愤之中杀死了亚雷,用自己的生命控诉社会的不公正。
  
  三、苔丝悲剧的文化解读
  
  一个这样美丽、善良、勤劳、勇敢,这样富有责任心、敢做敢当的青年女子,何以遭受如此的不幸?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从文化的视角分析,苔丝悲剧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
  哈代创作的时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处在社会生产方式转型时期,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新的生产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最大的是女性的生活。苔丝的悲剧是作者对旧的传统文化观念的批判和对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向往。苔丝来自一个失去生产资料甚至生活资料的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姐妹多,作为老大的她过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但是她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恶劣,由于传统文化意识的根深蒂固和现代文明的不成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苔丝,一次次经受着生活的打击,一次次勇敢地进行着抗争,最终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遭到毁灭。
  总的来说,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原因。苔丝到德伯家打工是因为家庭经济的贫困;苔丝再一次委身于亚雷是因为全家人无处栖身,克莱杳无音讯,在绝望之中做出的痛苦的选择。其次是社会道德偏见的因素。当苔丝受到亚雷的伤害以后,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坏女人,克莱在知道苔丝的过去以后,因为道德偏见抛弃了苔丝,远走巴西,使苔丝再次陷入痛苦与绝望之中。还有法律的不公正,当亚雷伤害苔丝的时候,他可以逍遥法外,但当苔丝杀死亚雷时,警方却迅速逮捕了苔丝,并把她送上绞刑架,丝毫不考虑受害者的权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