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李白生命意识探微
作者:肖 颖
三、追求生命存在过程的真实和圆满
(一)“立功”的理想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即立德,外王即立功。其最高理想,即实有圣人之德,实举帝王之业,如柏拉图所说哲学王者。[5]李白渴望建立一番伟烈功业实现这种的理想,所以他一直以功业自许热心于从政。不过李白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并不是个人私欲膨胀的驱使,而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然。因为排除了自私自利,所以李白主张功成之后就要身退。他在诗中多次强调了这种态度,“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行路难》其三)“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李白建功立业的理想来源于早年赵蕤的教导,成熟于对自身才能的自信,植根于不懈的人生实践。李白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他跟随赵蕤“从学岁余”个人才能得到了很大发展。赵蕤常常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英雄豪杰。这使得李白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崇拜不已,萌发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后来,名士苏颋对他的称誉又极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对自己的济世之才表现出了这种非凡的自信,“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这种高度的自信植根于盛唐的恢弘气象,在时代精神的激励下李白坚定了建功济世的人生理想。
尽管李白的抱负始终得不到施展,但却依然执着,从不愿意放弃理想。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之后,诗人也一度消极,他想到了阮籍的哀吟。“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但牢骚过后他又振作起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即使远离京城,李白仍然对寄予着他人生理想的长安深怀眷念:“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安史之乱中,目睹国家分裂、人民受苦的现实,李白的济世理想变得更为强烈。他甚至不顾高龄毅然两次投笔从戎,直接参加战斗的行列。
(二)退而立言:追求生命的不朽
建功立业是实现不朽的最好方法,但当立功铭世不可得之后,又靠什么来被人记住呢?
李白在《谢公亭》中表达了这种深深的焦虑:“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谢公亭曾经是谢朓送别过朋友范云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思溯千古,触景伤情。时间流逝,昔人已经不复存在了,古今变幻,将来会不会有人也像自己追怀谢朓一样想起自己呢?
李白很快想到了屈原,屈原也是在政治上遭贬斥,却在文学上名垂青史的。于是,他决心追随屈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屈原的词赋如日月高悬,光照千古,而曾经奢华一时楚王台榭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丘。诗人俯仰宇宙,纵观古今,将屈原和楚王进行对比,说明功名富贵不能长久,只有文章大业方可流传不朽。这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观点是一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借助于词章留世,诗人就可以实现生命的不朽。因此在《古风》其一中,李白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在政治上“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李白,最终实现了其文学生命价值的永恒延续。
参考文献:
[1]《李杜诗学》杨义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
[2]《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徐国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5]《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4]《林中路》海德格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王兆鹏主编,武汉出版社,2004年8月。
[7]《李白诗全译》詹福瑞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李白思想研究》杨海波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
[9]《追忆:中国古典文学往事再现》宇文所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
[10]《大唐文化的奇葩:唐诗三百首》徐安琪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肖颖,湖北咸宁学院06汉语言文学学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