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评叶开的《莫言评传》

作者:梅 隽




  叶开先生著的《莫言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本在写作上富有个性,并且在视角和观点上颇有创见的传记文学作品。有过传记创作经历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传无异于一次冒险。因为同处一个时代,传主与作者实在“太近”了,这种“近”不免造成写作上或多或少的压力和犹豫,因此可能难以传达出传主的全貌。惟其如此,为当代作家作传自然就是一件很不轻松的事情。不仅需要传记作者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睿智的眼光、深刻的分析,更需要一份“不虚美,不隐恶”的传记操守。而叶开先生所著《莫言评传》便是这样一本难得的当代作家评传。叶开先生是文学博士,主修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且自己也已经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而且也在文学创作实践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作者既然具有这种理论和创作“比翼齐飞”的文学素养,也就在大前提上保证了这本《莫言评传》的高质量。
  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自不必说,作为新时期以来在创作上屡有创新和突破的“天才型”作家,他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下评论界追捧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关于莫言的学术论文已经难以胜数,全面研究莫言创作的专著也有张志忠的《莫言论》,杨守森、贺立华的《怪才莫言》,和一本也可看作是莫言精神“自叙传”的《莫言王尧对话录》,这些专著在不同方面对莫言和他的作品进行了有价值的解读。那么与这些作品相比,叶开的《莫言评传》又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又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的传记叙述策略
  
  叶开在本书《前言》里说“我虚构了一个莫言”。用“虚构”一词自然暗透出他在叙述莫言上运用了非常规的传记创作手法。在叶开看来,“在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作家里,莫言即便不是最有天才的作家,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作家,最富写作韧性的作家。”(《前言》第2页)所以在《莫言评传》里,叶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这“创造力”产生的前因后果和这“韧性”背后来龙去脉的追寻和探索上。在丛书主编谢有顺先生写的《序》里也谈到:“所谓评传,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对作家的‘传’与对作品的‘评’并重,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省察和观照,做到‘传’的亲切、真实、全面、丰瞻,‘评’的客观、公正、系统、权威;‘传’与‘评’相互对照,相互理解,从而达成和一种文学、一种人格进行深度对话的可能。”评传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了“从一种人生机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如此看来,评传作者不应该只充当一个忠实的“书记员”角色,同时还要担当“解说员”的职责。在《莫言评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
  为一个作家写传就是“进入”一个作家的过程。因此“进入通道”的选择往往很重要,因为读者要通过这个“进入通道”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了解传主。所以如何找到一条好的“通道”就成为一部传记优秀与否和表现传记作者功力的很好说明。作者叶开采用了一种可以称为“互现”的方式“进入”了莫言。在介绍莫言的成长经历时,作者一方面用客观的资料进行叙述,同时又在莫言的作品里找出与这些成长经历相同或相似的情节进行比照,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传主的生活和精神是如何投射在其作品中的,那些作品又是怎样隐藏着一个真实的传主。就如同作者引自托马斯·沃尔夫的那段话:“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评传》第222页)这也证明作家有种无法克服的写作本能需要,会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作品里。所以说用“作品”说话和作证的这种“互现”是一条很好的进入路径。叶开用这种方式讲述传主莫言,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由传主生平、作品和创作经验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全面、丰富而复杂的莫言形象。对于表现传主而言,这样的叙述不仅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同时在探寻传主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成长上有着极大的直接帮助。例如叶开在对莫言的早年生活进行描写时抓住了莫言小说中“孤独”和“饥饿”两个主题,然后结合莫言的童年经历和那个时代的总体背景开始一步步地呈现莫言。这就将小说主题带入莫言的真实生活,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时期的传主,而且明白了作品主题的来由。在描叙那个缺衣少食的饥饿年代里人们的生活状况时,作者又从莫言的回忆性散文《忘不了吃》中所描写的对食物的追求,既而联系到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里黑孩的意义。如此这般不仅为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中莫言的生活本相,而且也从侧面解释了莫言童年生活的那个时代对其本人有着怎样的心理影响和精神记忆,这种童年记忆又是如何体现在作家的作品中的。正如英国“新传记”体的代表人物斯特雷奇说过的一句名言:“未经解释的事实正如埋藏着的黄金一样毫无用处。”(斯特雷奇《罗马的新历史》)事实上一部传记的主要任务就是解释传主,这种建立在传主生平诸多经历上的“解释”应该是一位部优秀传记作品的构成要素。作者叶开用这种方式对与传主有关的事实加以解释也使得文中“评”的部分更具合理性,从而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在叙述策略上,叶开还看到了另一种“成长变化”。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动态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人的身份和社会角色自然也是多样的。叶开就眼光独到地专门将此身份的改变作为莫言人生经历演变的“前缀”来更加直观的表现莫言的成长以及不同身份下莫言的精神状况。他有意识地突出这些身份,并用来修饰莫言的人生。从社员莫言到民工莫言,从民工莫言到士兵莫言,从士兵莫言到干事莫言,在这一系列的身份变化中读者可以清楚地读出作家莫言的“诞生史”,读懂了不同的人生角色和机遇给予了莫言丰富的精神财富,以及这笔财富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的。叶开也通过这样的叙述真正的做到了“从一种人生机遇里来体察一种文学的生成。”(《序》第5页)
  另外,叶开还非常注重对传主的某些生活细节进行着力的描摹。这种着力的方式对于莫言形象的呈现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传记里的传主总是生活在一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之中,只有做到揭示矛盾,通过一些细节化的故事和生活场面才能使传主的性格和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表现出来,让传主的形象真实丰满。在《莫言评传》里,作者将传主生活细节的描写,传主的作品与创作经验的研究相互结合,为探索传主莫言的创作历程提供了一个新颖而深刻的视角。例如作者从莫言四岁时打碎一个热水瓶的经历,看出了传主内心曾有的恐惧感,又从莫言童年时掉进粪坑一事以及莫言自己对此事的描写,发现了莫言在人生不同的时期心态上的微妙变化。正如作者所言“掉进茅坑里是很多乡村孩童的共同记忆。”区别是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记忆对传主的影响,既而又用莫言的文字证明了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事实上,往往人生中的“细节”是可以放大到理解传主的精神变化和他的其他作品里的。对此叶开也说道:“一个人的青少年和童年时代,如果不加以细节化的记述,不进行严肃认真的发掘,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粗线条的传奇——而传奇往往是不可靠的。”(《评传》第95页)这种感想或许也是作者叶开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而触发的吧。
  作者就用这些叙述方式在莫言的人生里进进出出,像个导游一般带领着读者“观赏并了解”着一个作家的人生历程、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必要而细致的整理、比对和筛选工作上的叙述,能够深入到传主的深层精神层面。所以说叶开在这里用的叙述策略既达到了以评带传的目的,又完成了对传主形象和性格的深入浅出、匠心独具的刻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