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对儿童诗歌传播者的思考

作者:蔡明明




  在中国文学这部长书中,儿童文学被真正提出只在一个世纪以前,而伴随着它发展的是风雨兼程的一百年。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儿童诗歌以它独有的纯真撼动人们的心灵。在每一个从童年走过来的人心中留下了最美的音符。一首诗歌要产生影响都离不开传播,是传播者为诗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文学走向全面复苏,儿童诗歌摒弃了先前的概念化,教条化的模式,开始了新的生机。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儿童诗歌,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在新世纪初,儿童诗的特殊魅力吸引着众多有童心、童愿、童趣的诗人执着的追求,乘着翅膀在美妙的音符中翱翔。但是这样的前景并没有解除我们对儿童诗前程的担忧。在文艺的传播中,单单创作者的付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儿童这样一批特殊受众,传播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诗歌需要特殊的传播者
  
  说到儿童诗歌,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了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制的一种特殊文体,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生产者(创作者,编辑者,批评者)是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成年人,而消费者(购买,阅读,接受)则是在社会处于被支配被照顾地位的孩子。[1]在这基础上再看什么是儿童诗,它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什么是诗歌传播,它属于文艺传播。文艺传播的受传者就是:“用简明的定义来概括,受传者就是在文艺传播中接受文艺信息的人们。(读者,观众,听众)”[2]儿童诗歌具有特定受众,那就是儿童。除了特定的受众外,还包括成年读者,这些读者相对较少。说儿童属于特殊的受众。首先,是儿童的身心发育还没有完全,他们对于事物的选择并不是积极主动。特别在知识的获取方面。他们并不明白自己要看什么,为什么看,哪些是适合自己看的,也不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进行选择。其次,是孩子的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在幼儿阶段,儿童的知识面是狭小的,基本上不可能进行文本阅读,他们对于诗歌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实现的。纯文本的阅读一般要等到儿童阶段的后期或者是少年阶段才能进行。最后,诗歌本身传递的是一种诗人情感。儿童诗的创作者所抒发的孩子的情感,光靠文字是很难直达孩子心灵而引起共鸣。他们必须要一个中介,可以是诗歌的解读者,也可以是运用特殊的传播手段让孩子能真正领受的媒介。
  儿童诗歌传播也是一个特殊的过程。首先,儿童诗歌作者(成年人)的特殊性,他们书写之前就有确定的受众方向。他们更多的是为他者抒写,并不全部是从自我本位出发的。其次,纸质媒介可以说是诗歌传播传统的、却是最有效的途径。它最主要的传播者就是诗人、编辑、出版商。不过诗歌传播还可以有其它形式。例如,口头媒介,电子网络媒介等等。儿童诗歌传播有一些典型的传播者,属于二度传播者,因为他们首先是诗歌的受众。例如:老师,家长等。儿童如果不是自主的对诗歌信息进行选择,就属于被动的接受者。最后,诗歌传播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有别于其他受众。他们缺乏分辨力,善于模仿,这是由于儿童特定年龄的接受心理所决定的。这就要求传播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要很好地掌握受众心智的发展情况和接受能力。
  
  二、最纯真的歌者
  
  诗歌是诗人心灵发出的呼唤,是一种真切的声音,儿童诗人更是以最天真无邪的一面将人性中最纯真的声音传达出来,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和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与成年人创造的儿童诗相比,儿童所创作的诗歌是没有经过刻意的精雕细琢,也没有说教的成分在,更不会刻意将深奥的哲理蕴涵其中。看孩子是怎样写春天的:“草坪上,小草争先恐后地向春姑娘撒娇,/春姑娘用它柔嫩的手抚摸着小草,/生怕弄疼了它们。/看,小草们翩翩起舞,用优美的舞姿陶醉了春姑娘。”孩子创作的诗歌是用他们美丽的心灵与奇妙的世界进行对话而表达出的语言。
  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就出现了像田晓菲,阎妮,黄韵真,任寰,刘倩倩,刘梦娜,刘军等一批儿童诗人。刘倩倩的《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曾参加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并获得国际菲利亚奖。“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歌被广为传诵,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诗出自于一名九岁的诗人之手。我们对于儿童诗人的关注很少,也缺乏扶持。这导致了很多有灵气的小诗人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儿童诗人他们本来就缺少生活阅历,艺术创造的经验也不足。他们的创作纯粹始发于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些优秀的诗作都没有发表、传播出去的机会。那些得到关注的也只是大人们以新奇眼光的偶然一瞥,并没有真正地对它进行研究评价,也没有批评和鼓励。许多的儿童刊物都不刊登儿童创作的作品。如果有,也是以大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的作品,那会导致许多纯正的儿童文学作品磨灭掉的,特别是诗歌。儿童刊物本来就应该多发表孩子的作品,因为它面对的主要读者就是儿童,孩子会更喜欢与他们心灵契合的声音出现的。如果编者一直都以成人的眼光决定信息的选择,那么肯定会给儿童创作的诗歌作品的传播,形成无形的阻力。
  儿童是一批特殊的创作者,他们缺乏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更需要二级传播者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使儿童的作品能被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深层意义上的儿童诗歌。儿童诗人,他们是最纯真的歌者,放飞的将是最美妙的音符。
  
  三、“童心”的代言人
  
  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在他的《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中说到“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3]诗歌,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儿童诗的诗人,要为儿童而歌唱,就必须走近孩子内心,抒发他们的情感,才能直达小读者们心灵的深处,他们是“童心”的代言人。叶圣陶老人的一首《小小的船儿》,是好几代人耳熟能详的诗歌,它带给孩童时代的人们以无限的幻想。还有艾青的《春姑娘》,柯岩的《小兵的故事》,圣野的《欢迎小雨点》,刘饶民的《大海的歌》等等,这些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儿童诗,如今读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贴近孩子的心灵。我们发现,凡是这些被广为流传的儿童诗,诗人的创作都是从孩子的审美角度出发,给孩子的心灵以美的熏陶。他们的语言也都是孩子熟悉的,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孩子诵读。儿童诗人是孩子们的代言人,他们抒写时的心智不是自己的,而是进入到另外一种状态,就是在孩子们可观的世界中去创作。他们是儿童诗的第一传播者,倘若没有他们的辛勤创作,孩子的世界中就会少了很多美妙的音符了。诗歌会有别于其他儿童题材,就是因为诗本身的特点,它简洁凝炼,有韵律,便于孩子记忆,符合孩子对于信息的接受。儿童诗对于儿童心灵开启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所以什么样的诗歌适合儿童,这是每个儿童诗诗人所要花费精力去思考的。另一方面,人们还应关注儿童诗的特殊读者——成年人。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儿童诗就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所以就一味地模仿孩子的口气。其实不然,过分的猜测孩子的心理进行创作,反倒会使孩子和成人读者都对作品产生距离感、厌倦感。儿童诗创作以儿童为本位,就要以童真为中心,写出直达孩子内心的诗歌。成年人同样也会借助这样的诗歌回忆起属于自己的童心。唯有真正为童心而写的作品,才是真善美的作品。也唯有“童心”的儿童诗,才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儿童诗的诗人本质上是为“童心”而写的。他们是“童心”代言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