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杜甫后期创作中悲情根源探寻

作者:王 平




  (一) 国家衰败、盛世难继的忧思
  杜甫早年豪情满怀,壮志凌云,诗中看不到悲伤的笔调。在长安困居时期,具有远见卓识的杜甫看到了唐王朝潜在的危机,便开始忧患唐王朝的命运。他惊人地预报了山雨欲来的消息,组诗《后出塞五首》便以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自述的形式,揭露了安禄山反唐的真相,并指出了玄宗穷兵黩武,过宠边疆,以至养虎为患。从这开始,杜甫的忧虑与日俱增,在诗歌中体现出的悲情也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深沉。自京赴奉先县探亲途中,一路的见闻惊心,让诗人深感危机将临,以“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的心情写下了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反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实况,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对安史之乱的预感让现实证实后,杜甫并不会因为预见准确而得意三分,相反,这使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更加痛苦,因为这是他所不愿看到的局面。虽然无法征战疆场,为国献策,但诗人仍心系天下,铁马冰河常入梦。“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中,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写出了悲壮,诗人内心的悲楚不言而喻。《悲青坂》、《哀王孙》、《哀江头》诗人直接用“悲”“哀”抒写了对国家危机的忧思。一首《春望》更是将诗人因家国破碎的忧伤抒写到了极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读来撼人心魄。
  唐王朝的衰败并未因安史之乱的结束而停止,而只不过是乱世的开始,唐王朝每况愈下,外族势力崛起,靠和亲保持边境安宁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杜甫的忧国之虑也无法终结。“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江亭》)两句一转此诗表面上的悠闲恬适,直抒胸中难以排遣的家国之忧和内心的焦灼苦闷。“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野望》)纵目之下都是萧条破败的景象,诗人顿时忧上心头。本来满怀豪情壮志的诗人以为可以凭借满腔热情和满腹才华报效国家,可生不逢时,盛世难继,在国家日渐衰落时无计可施的杜甫只能借助手中的笔墨来抒写满怀的苦闷与愤慨,与困顿的个人生活相比,国家的满目疮痍更让诗人悲痛,此时哪怕国家有一点可喜的讯息都可以让满心疲惫的诗人兴奋不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让世人感动。《诸将五首》中,诗人看到安史之乱后国家仍存在的隐患,希望能为国分忧解困而对形势作了细致分析。《秋兴八首》更在看秋景而忆长安的“故国之思”历历尽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即使是生命行将不再,也依然忧怀国事。
  (二) 民不聊生、妻离子散的愁痛
  战争爆发最终导致的是国家衰退,但直接遭受灾难的是穷苦百姓,战乱让他们无以聊生,妻离子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从小受到的便是儒家的正统教育,怀有儒家的仁者之心,他忧国亦忧民,山河破碎让他寝食难安,人民遭受苦难更让他痛心不已。诗人由洛阳回华州途中见到朝廷为平乱而到处抓兵抓丁的情景,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三吏”、“三别”这组传颂千载的史诗。“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老幼皆难免被抓去充兵充丁,人民苦不堪言。《石壕吏》中的“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官吏捉人的惨剧,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催人泪下,诗人更是痛心疾首。“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新婚别》)新妇送新郎应征去前线,可谓生离死别,悲怨而沉痛,愁绪万端。“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熟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的老翁投杖出门、愤然从军的悲壮情景如何能不让诗人心酸。“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无家别》)战争让人无家又别,只身莫依,亡亲难见,人民已经到了形同枯棕,无复生机的地步,尤为痛彻心扉。“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十室九室空的荒村让人触目惊心,孤苦无依的痛哭声让人心生无限的感喟和叹息。
  长期的战乱使人民的生活不再安宁,家中剩下的只是老弱病残,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惨景比比皆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诗人也难逃此厄运,大半生在流离中度过的诗人时刻都伴随着思乡思亲之痛。如诗人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便托孤雁失群之苦来寓兄弟离别之思,同时以野鸦之鸣噪纷纷衬托孤雁思群之情,更见诗人凄苦无助之态。“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骨肉离散之悲毅然笔下。
  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的衰败,这对于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他来说无疑是残忍的炼狱般的煎熬。也必然在他心中激起波澜,发于口端,形成无数史诗般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张忠纲,《杜甫诗选》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3、卢国琛,《杜甫诗醇》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4、萧涤非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5、李史峰,《中国通史》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王平,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