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学写作的保护与引导
作者:周运珊 陈 蓉
一、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作文中的文学意识
1、流露出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
文学家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是有极强的主观色彩的,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是我们所熟悉的,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从寻常的景象甚至破败的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他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深刻。这浓浓秋意中悲凉的情怀,恐为郁达夫一人所独有。
文学作品本来就有极浓的主观色彩,那么对学生作文中流露的“自我”感觉,我们不能漠视,这种感觉是宝贵的,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并保护这一难能可贵的思想火花。
哥哥去武汉读书已有一个多月了,父亲问我想不想他,我说不想,父亲说我是个“苕”。为什么不想他是个“苕”,想他就是“乖”呢?……
从小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我们能感觉到他的思考,他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
传统作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注定作文评价看中的是知识和技巧,而忽视作文本身蕴涵的学生自己的思想。新课标强调教学应关注人生,体现“人文性”。为此,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即作文同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自己的思想,写出自己的“心声”。
2、流露出对真情的眷恋
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狄德罗说:“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家国之情,亲子之情,恋人之情等,每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溢着浓浓的情意。琦君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地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徐志摩说人伦是“人生里最基本的事实,最单纯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经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不知“赚”过多少人多少回眼泪;苏轼在《江城子》中直抒对亡妻的思念,这让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加以评赞,读此词,确实能看到它字字都浸着血泪,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从对人文情感追寻的意义上说,今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就别有意味,它的价值首先就在于它是一种情感、态度的唤醒,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在感恩意识迟钝麻木的今天,在崇高美沦为笑料的当下,这样的唤醒就具有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了。
3、流露出文学美感带来的愉悦
文学情趣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人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感悟不断提升的过程。“文学感觉”,简而言之,就是“对文学艺术的敏感”(何其芳),是通过对文学语言形式层的关注,而对文学意境形象和意蕴意味的一种直觉的把握能力。文学感觉的标志和内容,是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直觉感知,对作品意蕴的一种直觉把握,在作品的真善美三个层面中,它的作用对象是“美”,而主要不是真和善。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用的是入声韵,末了几句舌音、齿音之交相重叠,把她的忧郁和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开篇就用单纯而软和的笔触描绘了他梦想中的幸福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有纷繁复杂的精神困扰,也没有角逐名利的欲望,只有一份坦然平和的自然心境默默地品味着简单而实在的世俗生活。当诗人顿悟这“幸福的闪电”后,曾经爱过的人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都能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了一种温暖,一份对简单生活的爱恋。然而,海子所渴求的幸福生活要“从明天开始”,可见现实的今天多么残酷,明天多么遥远,海子这首诗给每一个读它的人一份对幸福明天的美丽期许。能从文学中发现文学之美,能受文学的感染从而在文学中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文学教育才能真正指向学生的成长、发展,最终指向人类的和谐、进步。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作文中的文学意识
1、敞开心扉,除关心集体外,还要大胆倾诉自身感受
建国几十年来,文学曾在一段时期崇尚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这一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如今学生的作文也存在忽略个人感受,过分强调事件的意义,过分强调人物形象的完美。这样,学生作文普遍人云亦云,较多出现矫情、滥情、虚情现象,似乎不如此就不能显示作者思想的纯洁,文章也似乎不能评为好作文。其实,这种无个性的作文是没有魅力的。
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文章也不可能有趣味。
而所谓的个性即个别性,单一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非为他物所共有者,是相当于共性而言的概念。有个性才可爱,有了个性,文学作文才“鼓舞人心”,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在辅导、评价学生作文的时候,离开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离开了激发学生兴趣,任何作文方法都无用了。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一大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文题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同学们选我当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 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
2007年法国高三作文试题(其一)为:“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这种议论文式的写作,从出题的角度来看,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不仅能考查出学生语言文字水平,而且能看出学生对某一事物和现象的独特的见解,判断他们的思维品质,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而事实上,“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感情的宣泄,心声的表露。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生成自己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激发他们对生存状态和环境的关注,从而促进他们练说生活,并在练说练写的过程中“品生活”,进而感悟人生,净化心灵。
[2]